[发明专利]一种二苯甲烷衍生物一步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1121.0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熊燕;凌学戈;张舒婷;黄若峰;张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5/28 | 分类号: | C07C45/28;C07C49/786;C07C49/813;C07C49/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烷 衍生物 一步 合成 二苯甲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苯甲酮衍生物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二苯甲酮衍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涂料、染料、日用化工及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尤其是作为医药中间体、光引发剂以及紫外线吸收剂等,市场反应好,需求量大面广。
现有二苯甲烷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方法,如2001年公开的美国专利(US6274746),该专利公开的方法是以二苯甲烷衍生物为原料,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乙酸乙酯为溶剂,控制温度在0-5℃,缓慢滴加次氯酸钠溶液,制备出二苯甲酮衍生物。在该反应中该方法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该方法氧化剂为叔丁基过氧化氢,该过氧化物和次氯酸钠溶液混合时,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发生副反应且危险性较大,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反应控制。
(2)该方法需要保持反应温度在0-5℃,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大大提高了工业化生产成本。
(3)该方法中采用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多次少量地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滴加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反应时间也较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二苯甲酮衍生物合成方法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二苯甲烷衍生物一步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方法。本方法具有制备反应生产安全,工艺条件不苛刻,对生产设备要求低,反应试剂便宜易得,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提纯简单,环境污染小以及无金属参与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了常见环境友好的,价格低廉的高效反应试剂N-溴代丁二酰亚胺,提供了一种简单,相对绿色清洁,经济实惠的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新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苯甲烷衍生物一步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方法,以式(I)的二苯甲烷衍生物为原料,N-溴代丁二酰亚胺为反应试剂,在溶剂中经一步反应制备出式(II)的二苯甲酮衍生物。其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进行反应
以二苯甲烷衍生物为原料,以N-溴代丁二酰亚胺为反应试剂,利用回流反应装置,按照二苯甲烷衍生物毫摩尔∶N-溴代丁二酰亚胺毫摩尔∶溶剂毫升之比为1∶(0.2~10)∶(1~10)的比例,在反应器中先加入二苯甲烷衍生物和溶剂,搅拌下,再加入N-溴代丁二酰亚胺,加毕,油浴温度升至85~150℃开放回流,持续搅拌反应3~5小时,就制备出二苯甲酮衍生物反应液;
所述的溶剂为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氯乙烷、四氢呋喃、甲苯中的一种;
(2)进行产品浓缩、纯化
第(1)步完成后,对第(1)步制备出的二苯甲酮衍生物反应液,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加入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合并萃取液,萃取液经水洗涤,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旋转蒸发浓缩滤液,对浓缩液经硅胶柱层析纯化,用洗脱液进行洗脱,对硅胶柱层析的流出液经旋转蒸发浓缩、抽干得产物纯品;
所述的洗脱液为乙酸乙酯∶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30~100)的混合液。
式(I)、(II)中R1可以为氢或卤素,R2、R3可以为氢、卤素、烷基或烷氧基在苯环上单取代或多取代。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主要有以下效果:
(1)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和反应试剂相对稳定,副反应少,反应易于控制。
(2)反应开放回流3~5小时,即可高收率地获得二苯甲酮衍生物,生产设备要求低。
(3)投料方式简单,加料时间短,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4)反应试剂N-溴代丁二酰亚胺便宜易得,能降低生产成本,便于推广应用。生产条件要求不苛刻,合成操作简单,无需无水无氧条件,后处理简便,成本低廉。
本发明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二苯甲酮衍生物的工业化生产。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产品可广泛用作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以及医药中间体等,满足市场面广量大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二苯甲烷衍生物一步合成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1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