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碱渣吸附去除废水中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1958.5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1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孙秀云;严玉波;王连军;马芳变;李健生;韩卫清;沈锦优;刘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58;B01J20/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吸附 去除 水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氨碱厂废渣作为吸附剂去除污水中磷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氨碱厂废渣是生产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制得一吨碱约排放固体废渣约300~350Kg。大量的碱渣被堆置而未被利用,长时间定点堆放,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会对大气、地下水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碱渣的主要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来成产水泥、砖等建材;二是作为工业原料,经过适当的工艺可以制得沉淀碳酸钙、烟气脱硫剂等。然而将碱渣应用于环境领域,尤其是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很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案例越来越多,从而水体除磷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除磷主要有沉淀法、生物法、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由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果好而陪受关注。吸附法中吸附剂的选择是关键。活性氧化铝、氧化硅等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较多的吸附位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其缺点在于原材料价格较高,提高了处理成本;一些诸如钢渣、粉煤灰等价格低廉的吸附剂,虽然它们处理效果好,但由于其成分复杂,往往会有有害离子溶入水中,导致二次污染;还有一些天然的吸附剂,例如蛋壳,虽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其吸附容量小,如要吸附高浓度的磷,需要量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越来越严重的水体磷污染,为了更好的利用氨碱厂碱渣,将碱渣作为吸附剂来去除水体中的磷污染物的方法。本方法与现有除磷方法相比具有无二次污染的显著特点,吸附完的含磷物质可以作为制肥原料而被再次利用,且本方法符合以废制废的环保理念。
为解决本发明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碱渣吸附去除废水中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将碱渣破碎至10~20目,用水洗净,80~110℃烘干,磨细至过100~140目筛得到吸附材料(碱渣粉),备用;
2)将吸附材料按0.1~0.5g/100mL比例加入到磷含量为50mg/L以下的废水反应器中,充分混合反应;
3)调节含磷废水pH为5~12,充分混合反应时控制转速为150~200r/min,反应时间为8~10小时,温度为25~55℃;
4)液固分离最终通过离心分离或沉淀分离得到除磷后的水;吸附完的材料可以作为制肥原料而被再次利用。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据表征测试,碱渣的表面成蜂窝状,比表面积约为31m2/g,具有丰富的吸附位点;碱渣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有钙、镁、铝等活性物质,可以与水中的离子想结合,从而达到吸附去除效果。碱渣的沉降性能好,可以有效的实现吸附完的泥水分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依照本发明碱渣不需要复杂的加工或改造,简单的破碎、洗净烘干后经过磨细,即可对废水中磷污染物有良好的吸附去除作用。本发明利用氨碱厂碱渣,不仅实现了以废治废,获得了较高的磷去除率(废水中磷去除率可达90%以上),而且吸附完的材料可以作为制肥原料而被再次利用,同时实现了无二次污染。本发明为氨碱厂碱渣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变废为宝,开拓了碱渣的潜在环保价值,符合以废制废环保理念,具有广范的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吸附时间与磷去除率的关系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吸附材料投加量与磷去除率的关系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吸附温度与磷去除率的关系图。
图4是实施例1中进水磷浓度与磷去除率的关系图。
图5是实施例1中进水pH与磷去除率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确定碱渣吸附废水中磷的最佳条件,先用模拟废水进行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吸附试验。用KH2PO4配置含磷模拟废水,将吸附材料与模拟废水混合,装入锥形瓶中,在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充分混合反应,反应后的泥水混合物经离心取上清夜,利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上清液中磷浓度。对比初始浓度及残余浓度,即可得知吸附材料对废水中磷污染物的去除率、吸附容量等吸附性能。
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19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