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内湖淤泥的深度脱水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2961.9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周震球;尹曙辉;尹志强;荣杰;周震宇;羊新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兆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C02F11/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8 | 代理人: | 方为强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内湖 淤泥 深度 脱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河道、内湖淤泥的深度脱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中国专利“201110402563.X ---负载TiO2光电催化深度处理污泥的催化剂、装置与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利用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进行光电催化深度处理污泥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污泥中加入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充分搅拌,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的添加重量百分比为绝干污泥:负载催化剂=100:3.2~11;
第二步:根据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在反应釜中搅拌污泥30~90分钟,同时采用反应釜上部的紫外线发生器进行照射,采用空气源载流高能态电子发生仪通过反应釜下部的曝气管路向污泥中导入高能电子;
第三步:加入复合聚沉剂进行絮凝反应5~10分钟;复合聚沉剂由重量百分比为85~95%的PAC与5~15%的PAM组成,添加重量百分比为绝干污泥:复合聚沉剂=100:0.8~1.5;
第四步:将反应釜中的污泥输出至中间池,并利用压滤机进行压滤。
利用上述工艺,可以在常温、普通压力的条件下,将污水处理厂含水量为98~99%的剩余污泥(excess activated sludge)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至50%以下,同时完成杀菌、除臭、有毒重金属离子固化的处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环保价值。
河道、内湖淤泥也属于污泥的一种,但是与污水处理厂含水量为98~99%的剩余污泥还存在差异:(1)河道、内湖淤泥通过淤泥泵直接从河底、湖底吸取,由于经过长期的沉淀,经污泥泵吸取的淤泥含水量相对较低,通常为93.5~96.5%左右;(2)河道、内湖淤泥经过长期的沉淀与自然发酵,其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为绝干污泥8%~19%;(3)河道、内湖淤泥处理量大,设备移动性要求高。因此采用上述专利所公开的工艺方法,不能满足河道、内湖淤泥的高效快速处理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污泥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河道、内湖淤泥的高效快速处理要求的缺点,提供一种工艺合理的河道、内湖淤泥的深度脱水处理方法,从而可以针对淤泥的特质进行处理。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道、内湖淤泥的深度脱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淤泥中加入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充分搅拌,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的添加重量百分比为绝干污泥的0.5%~3%;第二步:将淤泥输入反应设备,搅拌同时采用紫外线发生器进行照射,采用空气源载流高能态电子发生仪导入高能电子,反应时间为8~15分钟;第三步:加入复合聚沉剂进行絮凝反应5~10分钟,添加重量百分比为绝干污泥的0.15%~0.45%;第四步:对反应后的淤泥进行压滤脱水。
所述复合聚沉剂由重量百分比为85~95%的PAC与5~15%的PAM组成。
所述紫外线发生器的功率为3~6KW,所述空气源载流高能态电子发生仪的功率为25KW ~50KW,输送气源压力为2.2×105~4.8×105Pa, 载流高能态电子空气源量500~2600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根据河道、内湖淤泥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低、处理量大等特点,对负载TiO2光电催化深度处理污泥方法进行研究与优化,减少了负载催化剂与复合聚沉剂的添加量,缩短了反应时间,节省能耗,从而可以高效快速、节能环保地进行该类淤泥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首先采用淤泥泵吸取含水率93.5~96.5%左右的河道、内湖淤泥,淤泥经过长期沉淀与发酵以后,有机质含量约为绝干污泥质量8~19%。
第一步:在淤泥中加入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充分搅拌,负载TiO2光电催化剂的添加重量百分比为绝干污泥的0.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兆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兆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29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