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3852.9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6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艾进;陈捷;王晓英;尉淑琼;刘家彬;李建军;杨菊辉;王晓川;刘冀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安定性 自动化 测试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安定性的测试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真空安定性试验(VST)是1920年由英国Farmer提出来的,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试样,在定容、恒温和一定真空度条件下加热,进行热分解试验。利用压力传感器将气体压力变化转换成电信号测量热分解的气体体积,然后根据气体定律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以单位质量的药剂加热后释放气体的体积VH(即放气量)作为含能材料的真空安定性数据,用以表示含能材料的安定性。由于真空安定性试验是在一定真空度条件即排除了空气中水分及潮湿的二氧化碳等的影响情况下进行热分解的,因而,试验结果不仅可作为含能材料安定性数据,也可作为判定含能材料与接触材料相容性的主要依据。
在50年代末期,欧美各国将真空安定性试验方法列为鉴定炸药或起爆药热分解安定性的标准方法。我国也建立了相应试验方法,如GJB 772A-1997(针对炸药)、GJB 770B-2005(针对火药)、GJB 5891.12-2006(针对火工品药剂)、GJB 2178.4A-2005(针对传爆药)、GJB 5383.10-2005(针对烟火药)等,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武器用含能材料的安定性与相容性的测试与评价。真空安定性测试装置是专用于进行真空安定性试验的一类测量设备的统称,主要包括恒温浴系统和放气量测试系统两部分,恒温浴系统实现对多个试样恒温加热的功能,放气量测试系统主要对加热试管进行抽真空及反应压力测试。标准上规定设备的技术指标为:恒温浴控温精度±0.5℃,压力变送器重复性≤1%。目前,由于国内、外类似装置均为手工操作,即手工测试、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因而使试验数据不能保证精确度,从而使试验结果产生误差,因此使试验结果不能准确地体现样品材料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使用的真空安定性测试装置为手工测试、记录并计算和处理数据,因而使试验数据不能保证精确度,从而使试验结果产生误差,即不能准确地体现样品材料的性能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即使用预先设定的程序对试验样品进行测试、记录并计算和处理数据,从而能保证试验数据的精确度,因此能使试验结果准确地体现出样品材料的性能的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恒温浴装置,还包括放气量测试装置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恒温浴装置与放气量测试装置均与自动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均与恒温浴装置以及放气量测试装置电连接的主机、均电连接在主机上的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
再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装置为键盘和鼠标,所述输出装置则为显示器。
或者,所述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为一体化设计,输出装置为显示器,输入装置则为与该显示器一体化设计的触摸屏。
为了满足需要,所述恒温浴装置包括恒温浴炉体与连接在该恒温浴炉体上的温度控制柜,所述主机则与温度控制柜相连接。
一种真空安定性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先向主机中输入控制程序;
(2)将待测样品装入试管并对试管进行真空处理;
(3)将试管放入恒温浴炉体进行恒温浴加热处理;
(4)将试管冷却后连接到放气量测试装置进行压力测试;
(5)主机将测试的压力值进行计算处理后转换为放气量,并通过显示器显示测试结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步骤(2)中试管连接到放气量测试装置上进行抽真空处理。
为了便于自动控制待测样品的恒温浴处理,步骤(3)中恒温浴加热处理的温度与时间预先设定。
为了便于准确地计算出放气量值,以便于使测试结果更准确地体现出待测样品的性能,步骤(4)中待放气量测试装置测试的压力稳定后向主机发送压力值。
为了确保效果,步骤(4)中试管冷却为自然冷却,且其冷却温度为室温。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3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