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航空燃油电动泵及其输油自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4588.0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7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易晓红;肖银;李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F02C9/30 | 分类号: | F02C9/3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 燃油 电动 及其 输油 自动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燃油泵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自控功能的航空燃油电动泵及其输油自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用作直升机副油箱输油的电动燃油泵都不具有自动控制功能,需要飞行员根据经验或在油箱内设置油面告警器,通过油尽信号来判断燃油输尽再决定关泵。这种控制方式,不仅增加了飞行员的工作量,而且若飞行员忘了关泵,当油泵干运转时间过长,油泵电机会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减少飞行员的工作量,并保证燃油泵工作的安全性,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航空燃油电动泵及其输油自动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航空燃油电动泵,包括:
延时继电器组件、燃油泵体、直流电机;
延时继电器组件与直流电机连接,用于控制直流电机的供电并计时,在继电器计时达到延时时长时,切断直流电机的供电;
直流电机与燃油泵体连接,用于驱动燃油泵体工作;
燃油泵体与飞机油箱连接,用于从飞机油箱抽油。
一种航空燃油电动泵的输油自动控制方法,包括:
计算油箱体积和燃油泵体的输出流量;
用油箱体积除以燃油泵体的输出流量得到燃油泵体的工作时间;
将燃油泵体的工作时间作为延时继电器的延时时长,当燃油泵体开始工作时,延时继电器开始计时;
延时继电器计时达到延时时长时,延时继电器切断驱动燃油泵体工作的直流电机的电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不仅大大降低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保证了油泵工作的安全性;同时由于结构简单,具有可靠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自控功能的航空燃油电动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自控功能的航空燃油电动泵的控制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自控功能的航空燃油电动泵的控制线路安装图。
图4是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自控功能的航空燃油电动泵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其中,1-电连接器、2-延时继电器组件、3-泵体、4-直流电机、5-延时继电器、6-续流二极管、7-壳体穿线孔、8-下端盖、9-印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专利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空燃油电动泵,如图4所示,包括:
延时继电器组件2、燃油泵体3、直流电机4;
延时继电器组件2与直流电机4连接,用于控制直流电机4的供电并计时,在继电器计时达到延时时长时,切断直流电机4的供电;
直流电机4与燃油泵体3连接,用于驱动燃油泵体3工作;
燃油泵体3与飞机油箱连接,用于从飞机油箱抽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航空燃油电动泵的输油自动控制方法,包括:
S101、计算油箱体积和燃油泵体的输出流量。
S102、用油箱体积除以燃油泵体的输出流量得到燃油泵体的工作时间。
S103、将燃油泵体的工作时间作为延时继电器的延时时长,当燃油泵体开始工作时,延时继电器开始计时。
S104、延时继电器计时达到延时时长时,延时继电器切断驱动燃油泵体工作的直流电机的电源。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发明将延时继电器5和续流二极管6安装在印制板9上组成延时继电器组件2后固定在电动泵下端盖8上。下端盖8带有凹槽,直流电机4的引线可以通过壳体的穿线孔进入下端盖8的凹槽内,电连接器1的电源线通过壳体穿出后也进入下端盖8的凹槽内。电连接器1的电源线和直流电机4的引线从凹槽穿出后连接在印制板9上,与延时继电器组件2构成该燃油泵的控制部分。
具有自控功能的燃油电动泵工作时,电连接器1接通飞机电源,延时继电器5通电,由延时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接通燃油泵体3的驱动直流电机4开始工作,同时延时继电器5开始计时;当设定的工作时间达到后,延时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翻转断开直流电机4的供电,油泵停止工作。延时时间根据飞机油箱的容积以及燃油泵的输出流量计算或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续流二极管6保证直流电机4断电时较大的浪涌电流不损坏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4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