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6260.2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1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清;杨莹;周旭;何小龙;刘俊;郝永川;黄道兵;李兵;罗玉成;徐曦;何君;付强;涂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5/12 | 分类号: | E04F15/12;E01C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谭昌驰;冯敏 |
地址: | 617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环境 混凝土 耐磨性 方法 | ||
1.一种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即将凝固的混凝土面层上撒播钢纤维,然后,进行抹平和碾磨分散处理,以在混凝土面层上形成纵横交错的钢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的撒播密度为3~7kg/m2。
3.一种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以下步骤:
在即将凝固的混凝土面层上沿第一方向撒播第一批钢纤维;
对第一批钢纤维进行抹平和研磨分散处理;
在混凝土面层上沿第二方向散播第二批钢纤维;
对第二批钢纤维进行抹平和研磨分散处理;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批钢纤维和第二批钢纤维在混凝土表面上的密度为3~7kg/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批钢纤维占第一批钢纤维与第二批钢纤维用量之和的60~80%,所述第二批钢纤维占第一批钢纤维与第二批钢纤维用量之和的20~4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即将凝固的混凝土是指目测混凝土表面基本无泌水或用“指压测试法”测试时留下3~5mm的印记的混凝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环境是指温度为200℃~1450℃的环境。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为耐热混凝土。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为沿其长度方向呈波浪形的钢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增强热环境中混凝土耐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0.5~1.0mm,长度为15~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626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