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防河岸被河水冲刷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6546.0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5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康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康德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5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防 河岸 河水 冲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江河治理技术。
背景技术
在江河的堤岸,在河水冲刷下,经常会造成堤岸的土沙被冲走,甚至垮堤,因为河水的不稳定性,河水时而大、时而小,特别是发洪水的时候,河水的冲击更大。通常人们在堤岸坡上铺上一层石板,但是往往河水会将石板下的泥沙冲刷掉,造成石板的塌陷。
经检索专利文献,发现有CN01805787.X号专利“用于水土流失控制和岸防工事的方法以及用于水土流失控制和岸防的结构”,提出“一种用于土壤侵蚀控制工事的方法,其能够通过使用钢缆和钢网而不需要大量的建设劳力和巨大成本来防止峡谷的床和岸免受山洪的侵蚀。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至少两根纵向缆索(1)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到固定物(2)上;通过使用至少两根间隔适当距离的横向缆索(5)来将许多个纵向缆索彼此固定;通过使用所述纵向缆索和连接到这些纵向缆索上的横向缆索或者锚固缆索将至少两张网(3)锚固住,其中该网(3)的数目对应于横向缆索的数目,通常使这些网与水流相对,从而这些网在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布置在山洪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预防河岸被河水冲刷的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或其设计原理)是:方案一:制作三角柱(2),若干个,如图1所示。三角柱(2)的俯视(或仰视)是三角形的,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也称为:等腰三角形(即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如图2所示。三角柱(2)可以是上下均一样大,也可以上小、下大,如图3所示。在河岸插入若干个三角柱(2),大的一面向河岸,小的一面向河流;三角柱(2)的直面朝河流上流,斜面朝河流下流,三角柱(2)的直面与河面基本上成900角。两个三角柱(2)之间的距离根据河水流动冲刷的状况,可以是几米到几十米,如图4所示。
方案二:制作梯形柱(5),若干个,如图5所示。梯形柱(5),可以是上下均一样大,也可以上小、下大,如图6所示。在河岸插入若干个梯形柱(5),大的一面向河岸,小的一面向河流,如图7所示。
本发明的特点是:因为有三角柱(2)、梯形柱(5)的作用,当河水流动时,河水冲击到三角柱(2)、梯形柱(5),没有冲击到河岸,就不会造成河岸的土沙被冲走;而且,因为有了三角柱(2)、梯形柱(5),河水中的泥沙被三角柱、梯形柱档住,沉积在三角柱(2)、梯形柱(5)内(即河岸处),增加了河岸的泥沙,如图4所示。
附图说明
图1:三角柱的立体图。 图2:三角柱的俯视(或仰视)图。
图3:三角柱上小下大的立体图。
图4:河岸插入若干个三角柱的俯视图。
图5:梯形柱的立体图。
图6:梯形柱上小下大的立体图。
图7:河岸插入若干个梯形柱的俯视图。
图中:(1)河岸线;(2)三角柱;(3)---→为水流及水流方向;(4)沉积在三角柱内的泥沙;(5)梯形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结合附图1~4来说明该实施例。在河岸(1)插入若干个三角柱(2),三角柱(2)的俯视基本是等边三角形(即两个斜角的角度为45度);三角柱(2)的直面朝河流上流,斜面朝河流下流,三角柱(2)的直面与河岸(1)基本上成900角。三角柱(2)在河水部分,从河面直插入河底,可以再插入河底下0.2—1.00米;在河岸部分,三角柱(2)也同样插入同样的深度。
三角柱(2)可以用石块,也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首先挖出深槽,深槽的下面与侧面用板材(木板、塑料板等)隔离开,形成空间,再在空间内纺织钢筋,最后浇灌入混凝土。三角柱(2)可以是上下均一样大,也可以上小、下大,如图3所示。
实施例2:结合附图5~7来说明该实施例。在河岸(1)插入若干个梯形柱(5),梯形柱(5),大的一面向河岸,小的一面向河流,如图7所示。梯形柱(5),在河水部分,从河面直插入河底,可以再插入河底下0.2—1.00米;在河岸部分,也同样插入同样的深度。
梯形柱(5)可以用石块,也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首先挖出深槽,深槽的下面与侧面用板材(木板、塑料板等)隔离开,形成空间,再在空间内纺织钢筋,最后浇灌入混凝土。梯形柱(2)可以是上下均一样大,也可以上小、下大,如图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康德,未经张康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65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