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87100.X 申请日: 2012-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3062763A 公开(公告)日: 2013-04-24
发明(设计)人: 郝江平;刘新华;闫润生;孙广藩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分类号: F23D1/00 分类号: F23D1/00
代理公司: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代理人: 杨小蓉;杨青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分流 煤粉解耦 燃烧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粉燃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在煤粉燃烧的实际应用中,随着煤粉空气混合物在燃烧阶段的燃烧温度和氧浓度的提高,煤粉更易快速、充分燃尽,烟气中飞灰可燃物(未燃尽碳和CO)的含量降低,但同时高温富氧又会使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x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煤粉空气混合物在燃烧阶段的燃烧温度和氧浓度越低越有利于抑制氮氧化物NOx生成,但煤粉更不易燃尽。因而,解除煤粉燃烧的飞灰可燃物与NOx的耦合排放问题是燃烧技术上长期存在的技术难点。

解耦燃烧技术可以实现解除煤炭燃烧的飞灰可燃物与NOx的耦合排放关系,是同时降低飞灰可燃物和NOx排放的有效方法。其机理是:将煤炭燃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煤炭在很高的还原性气氛下发生热解、气化和燃烧,充分利用煤炭自身的热解和气化产物将燃料型NOx转化为更为稳定的N2;第二阶段创造高温富氧但不产生热力型NOx的环境,再确保煤炭的充分燃尽。

解耦燃烧抑制NOx排放的关键过程,在燃烧初期热解气化产生的挥发份氮的转化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一次风内部、二次风混合前的较小空间范围进行,一次风与二次风混合后即开始燃尽阶段。该过程是属于微观上的分级燃烧,机理不同于宏观上的空气分级燃烧,解耦燃烧的还原剂充分利用了热解气化产物,反应活性更高。

目前,根据解耦燃烧原理已开发了多种解耦燃烧器,专利“一种浓侧分级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569682.X)公开了一种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喷口1、分流隔板2以及集粉稳焰器3;其将煤粉浓缩与稳燃功能集于一体,不仅可以提高解耦燃烧的效果,结构也较为简单,可以和任意一种煤粉浓缩装置对接,灵活性较高,对燃用不同煤种的适应性增强。但该燃烧器仍有些不足,比如,浓侧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后,虽然使得风粉得到进一步分离,得到超浓煤粉气流和次浓煤粉气流两部分,但浓侧煤粉气流仅两侧局部进行了风粉分离,分离出的风都也集中汇入进中部的次浓煤粉气流中,使得次浓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较分离前降低,显然不利于抑制NOx生成;其次,超浓煤粉气流和次浓煤粉气流两部分没有分离开流动,而是紧密相连,在流动中混合较快,必然降低了再次浓淡分离抑制NOx生成的效果。另外,该燃烧器的浓粉侧和淡粉侧距离也较近,浓粉气流与淡粉气流混合也较快。特别是对于贫煤和无烟煤,挥发分浓度较低,析出较慢,还原性气氛时间缩短是十分不利于抑制NOx生成的。还有,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时,被集粉稳焰器收集的煤粉大多集中于集粉稳焰器的表面,随着气流受挤压向侧向与浓粉气流分离开流动时,会将部分汇集的煤粉带到低浓度区,从而降低了集粉稳焰器分离风粉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通过将煤粉气流中部分气流和汇集的煤粉分离开流动,来增加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不仅煤粉浓缩效果好、浓粉气流加热速度快,而且推迟了浓粉气流和淡粉气流的混合,结构也进一步简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喷口1、分流隔板2和不少于两个的集粉稳焰器3。其中,分流隔板2倾斜设置于喷口1的中部,且分流隔板2的上下两端(即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安装端)和喷口1的外壳体连接;喷口1由分流隔板2分隔开为分别通流淡侧气流5和浓侧气流6的两个气流通道。沿气流方向,集粉稳焰器3后端的横截面为由喷口1边缘至中心逐渐缩小的阶梯状结构。

所述集粉稳焰器3位于通浓侧气流6的通道一侧;所述分流隔板2为倾斜布置,使得分流隔板2与喷口1的壳体围成的浓侧气流6的通道沿气流流向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增大;分流隔板2可对淡侧气流5进行导向,使淡侧气流5偏离浓侧气流6流动,推迟二者的混合。

优选的,所述的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以增加高温烟气回流的距离;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面积大于前端,且后端截面为波形等不规则形状,以增大炉膛高温烟气的回流量,以及增大煤粉气流与炉膛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烟气对气流的加热速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71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