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8782.6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3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贾立锋;张洪;张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25 | 分类号: | G01N21/25;G01B1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别 纤维 类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属于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的创新技术。
背景技术
鉴别并正确标识纤维类别是国内外纺织品标识要求的强制性检测。就鉴别纤维素纤维而言,现有技术是根据纤维的外观形态(即:常说的三级结构)由人工进行鉴别,由于细棉纤维和麻纤维尖端外观形态相同,人工经常误判;同时,每个试样必须由人工鉴别3000根以上纤维,劳动强度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鉴别正确率高,鉴别效率高的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1)将纤维制成纤维粉末;
2)将纤维粉末在着色剂中充分分散及混合;
3)用工具将多余着色剂吸走;
4)将溶胀剂加到被鉴别的纤维粉末上,并搅拌,使纤维粉末与溶胀剂充分接触,在纤维溶胀的同时,吸附在纤维表面及纤维粉末附近的着色剂进入纤维表面及其内部,纤维粉末经上述过程着色;
5)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着色后的纤维粉末进行分析,得出纤维成分、纤维类别和混纺含量的数据。
上述步骤1)至步骤4)的过程在温度为-20度到+30度的大气条件下进行。
上述步骤1)将纤维制成长度为大于1.5毫米的纤维粉末。
上述步骤2)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将纤维粉末在着色剂中充分分散、混合均匀。
上述步骤3)中,用工具将多余着色剂吸走,留下着色剂量与纤维粉末量的比例是0:100%~100%:0;上述步骤4)将溶胀剂加到被鉴别的纤维粉末上,添加溶胀剂量与留下着色剂量的比例是50%:50%~100%:0%。
上述步骤5)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还能对纤维颜色进行表征、特征识别、纤维计数、直径测量。
上述步骤2)所用的着色剂是将单质碘溶于碘化E水溶液获得,其中E为锂、钠、钾、铷、铯中的任一种,碘化E水溶液浓度为其饱和溶液浓度的100%~1%。
上述单质碘用量为每毫升0.00001克至饱和。
上述步骤4)所用溶胀剂为X化Y饱和水溶液,其中X为氯、溴、碘、氟的任一种;Y为锂、锌的任一种。
上述步骤5)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纤维颜色进行表征时,获取的是长度大于天然转曲最大长度上直径最大处及其附近的颜色。
由于棉/麻等纤维素纤维一级结构(即:常说的分子结构)相同,而根据三级结构(即:形态结构)鉴别存在以上问题,本发明利用棉/苎麻超分子结构(即:常说的二级结构)差异,选择合适的纤维膨胀剂氯化锂、溴化锂、氯化锌或溴化锌等。在该膨胀剂作用下,棉发生溶胀,能与吸附在其上的碘发生碘蓝反应,呈蓝色;苎麻不能立刻发生溶胀,不能立刻与吸附在其上的碘发生碘蓝反应,呈吸附碘的黄棕色;而且,可控制着色碘浓度,使两者呈补色或接近补色,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中对纤维最大直径处(棉、麻均有天然转曲,其最大直径处才能最真实反映其着色色度值)呈现的颜色进行提取、模式识别,最后由测试软件给出纤维类别(各种纤维根数)和纺织品中各种纤维的含量百分率。本发明是一种利用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苎麻纤维超分子结构差异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鉴别正确率达97%。本发明是一种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的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发明鉴别纤维类别的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1)将纤维制成纤维粉末;
2)将纤维粉末在着色剂中充分分散及混合;
3)用工具将多余着色剂吸走,留下着色剂量与纤维粉末量的比例是0:100%~100%:0,其中一组份总量为100%,意味着相对另一组分的分量可忽略不计。
4)将溶胀剂加到被鉴别的纤维粉末上,溶胀剂与留下着色剂量的比例是50%:50%~100%:0%,其中一组份总量为100%,意味着相对另一组分的分量可忽略不计,并搅拌,使纤维粉末与溶胀剂充分接触,在纤维溶胀的同时,吸附在纤维表面及纤维粉末附近的着色剂进入纤维表面及其内部,纤维粉末经上述过程着色;
5)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着色后的纤维粉末进行分析,得出纤维成分、纤维类别和混纺含量的数据。
上述步骤1)至步骤4)的过程在温度为-20度到+30度的大气条件下进行。
上述步骤1)至步骤4)的过程优选在温度为-20度到+20度的大气条件下进行。
上述步骤1)将纤维制成直径为大于1.5毫米的纤维粉末。
上述步骤2)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将纤维粉末在着色剂中充分分散、混合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87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