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铝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除氟吸附材料的络合-凝聚-吸附去除水中氟化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9752.7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4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曲久辉;刘锐平;刘会娟;兰华春;巩文信;何赞;鞠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复合 金属 氧化物 吸附 材料 络合 凝聚 去除 水中 氟化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用水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基于铝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除氟吸附材料的络合-凝聚-吸附去除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污染是我国许多地区均面临的问题。饮用水除氟技术主要包括活性氧化铝吸附、电渗析、骨炭吸附过滤、离子交换树脂床过滤、铝盐混凝法、石灰-磷酸盐共沉淀法和膜过滤等。各种技术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与使用条件,并在运行成本、使用简便性、长期运行可靠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对于运行管理水平较低、供水规模较小的农村地区,吸附法以其无需复杂加药过程、运行管理简单易行等优势而易于推广应用。但是,吸附法主要通过吸附剂表面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水中氟化物,由于可利用的表面吸附位点非常有限,因此对于高氟水往往吸附周期很短,需要频繁再生,若要延长吸附周期则需要延长空床停留时间(EBCT),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成本。
研究发现,络合态氟较游离态氟更容易吸附在颗粒物表面,如果将游离态氟转化为络合态氟,可以大幅降低其去除的难度,从而大幅提高铝基复合氧化物除氟吸附材料的吸附除氟效果。天然水体中的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游离态氟(F-)的形式存在,随着水介质性质及化学组成的变化,其赋存形态的配比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在中性或偏碱性(pH7~8)的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存在形式只有10种,即F-、BF(OH)3-、HFaq、CaF+、MgF+、MnF+、AlF2+、AlF2+、AlF3和AlF4-,其中以F-、MgF+、CaF+三种形式为主。一般F-占FT(总氟浓度)的79%~96%,其次为MgF+和CaF+,分别为FT的3.1%~19.2%和0.3%~3.0%。如果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将水中游离态氟转化为络合态氟,则可以有效降低其去除难度,提高除氟效率;而在适当的pH值范围内可通过投加铝盐实现游离态氟向络合态氟的转化,且可通过控制铝盐形态、pH值以及铝盐投量等方便有效地控制氟与铝的络合过程。
与游离态氟一样,络合态氟仍属于溶解态氟,即仍可穿透滤池、滤膜(微滤膜、超滤膜)等过滤介质并最终进入饮用水管网和用户。将溶解态氟转化为颗粒态氟,再利用固液分离单元将其去除,这是饮用水除氟的重要技术策略;而凝聚、吸附等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溶解态氟向颗粒态氟的转化,进而实现氟的去除。凝聚混凝除氟与络合态氟生成在反应水质条件、水力条件等上存在明显区别。传统的混凝除氟过程未考虑二者在反应条件的区别,未将体系水质化学条件调节至合理的范围,而主要通过投加铝盐等混凝剂实现氟的去除。因此,在混凝除氟过程中尽管可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铝氟络合反应,但络合态氟生成比例仍较低且未有效控制,从而除氟效果仍欠理想。进一步地,络合态氟除了通过凝聚过程转化为颗粒态氟,其本身也可能直接吸附在固相颗粒物表面得以去除。设计构建合适的、具有丰富比表面积的吸附界面,则有可能在上述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除氟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97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