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及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0352.8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6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奇;高定伟;刘刚;宋清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3/00 | 分类号: | F01L13/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气门 机构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用在降低发动机油耗,提升排放水平,兼顾发动机低速和高速特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上市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有宝马的Valvetronic,保时捷的Variocam本田的VTEC,日产的VVEL,丰田的Valvematic,德尔福的CVVL等,这些现有技术基本上都是通过改变驱动的凸轮机构来改变气门升程曲线,这样增加较多零件和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同时会一定程度增加发动机的高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及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需要的零件数量少,同时不会显著的增加发动机的高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设置在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凸轮机构和气门机构之间,其包括:
一主体,具有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所述的主体具有第一施力部单独与气门机构接触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第二施力部单独与气门机构接触的第二状态;
一驱动机构,对主体施加驱动力,以使主体具有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往复切换的运动;
一外力承载部,承载凸轮机构的转动驱动力,并使主体具有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下下压气门机构的运动,所述主体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对气门机构的下压行程不等。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可转动地套装在转动轴上并与主体滑动结合的中间体;所述外力承载部设置在中间体上,在主体上设有齿条,在转动轴上设有与齿条啮合以在转动轴转动时拨动该主体滑动的啮合齿。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为成角度设置的直线型。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的夹角为140°-160°。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承载部为转动设置在中间体上的滚柱。
本发明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凸轮机构和气门机构,还包括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所述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具有上述的结构。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气门机构包括气门、液压挺杆、连接气门与液压挺杆并与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接触的摇臂。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摇臂上设有与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接触的接触的滚子。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转动轴与滚子的轴心连线相对于转动轴与凸轮机构的轴心连线的夹角为60°-8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如下: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主体运动,从而使主体与气门机构的接触发生改变,改变了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与气门机构的接触情况,从而造成气门升程发生变化,结构简单,需要零件数量少,不会显著增加发动机的高度;驱动装置采用转动轴以及中间体,使得主体能够在滑动时绕着转动轴发生转动,保证在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与气门机构能够可靠的接触,同时结构简单可靠;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为直线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两者角度为140°-160°,能够保证主体的平滑滑动,不会卡滞;所述转动轴与滚子的轴心连线相对于转动轴与凸轮机构的轴心连线的夹角为60°-80°,能够保证主体受力平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可变气门机构的调节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主体被移动后的示意图。
图中:1、气门;2、摇臂;3、液压挺杆;4、凸轮机构;21、滚子;51、转动轴;52、主体;53、中间体;54、滚柱;55、第一施力部;56、第二施力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调节装置,设置在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凸轮机构和气门机构之间,它包括主体52、驱动机构和外力承载部。主体52上具有第一施力部55和第二施力部56,该第二施力部56与第一施力部55相接并斜向下延伸,该主体52具有使第一施力部55单独与气门机构接触的第一状态以及使第二施力部56单独与气门机构接触的第二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03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