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GIS异步通信传输系统及其异步通信传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2063.1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7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朱庆;吴木生;张叶廷;修文群;张宝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G06F17/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宋鹰武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gis 异步 通信 传输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三维GIS异步通信传输系统及其异步通信传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规模三维GIS数据一体化管理、数据安全性、分布式环境下的多用户共享应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传统的两层客户端/数据库服务器的三维GIS网络应用模式,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多用户并发数的增加,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压力过大,且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时导致数据库服务器严重的I/O瓶颈和性能瓶颈,使多用户并发的三维GIS在满足流畅可视化、高性能三维空间分析等实时应用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减少数据库服务器的I/O瓶颈和多用户并发所带来负载压力,一般采用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多层架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别部署在不同的主机上。用户界面和部分应用处理逻辑在客户端部署,应用服务器承担部分处理逻辑,数据在数据库服务器中部署。这种多层架构方式在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都需要高效的网络通信。
网络传输模式直接决定网络应用软件的性能。网络传输模式分为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两种。同步网络传输的特点是客户端发送请求后,必须在服务器端响应后才发送下一个请求。这种工作模式的特点是客户端不能并发多个消息,导致客户端数据调度效率低下。异步网络传输,指客户端在发送请求后,不必等待服务端的回应就可以发送下一个请求。其优势在于避免了消息同步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效率。异步传输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网络,减少高延迟带来的影响。然而,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统模式,都未针对三维GIS平台的三维空间数据调度与三维可视化的特点进行三维空间对象进行消息处理、调度任务处理、压缩处理以及传输方法处理,因此都很难针对三维GIS平台达到高效的网络数据调度与网络传输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三维GIS异步通信传输系统及其传输方法,来有效地将三维空间数据调度与数据网络传输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网络数据调度与传输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维GIS异步通信传输系统,包括客户端与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中包括三维空间数据库,用于管理地形数据、影像数据、城市三维模型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等三维GIS数据以及用户连接权限数据,其中:所述客户端包括: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连接请求封装成连接消息,将连接消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监听模块,用于监听所述客户端的所述连接消息,解析连接消息中的连接请求参数;判断模块,用于从三维空间数据库获取用户连接权限数据,判断所述连接请求的参数是否正确,其中,所述监听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连接请求的参数正确时建立与所述客户端的连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将三维空间数据查询请求封装成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监听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并依次放到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队列中;第二通信模块,用于从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队列中依次取出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交由通信线程池中的空闲线程进行解析处理,并将三维空间数据查询消息转换为三维空间数据库查询任务,放入到数据库查询任务队列中;三维空间数据调度模块,用于从调度线程池和数据库连接池中分别取出空闲的调度线程和数据库连接执行三维空间数据库查询任务,并返回查询结果,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查询结果,将所述查询结果中的数据序列化为字节流的形式,并进行压缩得到压缩数据包,获取所述客户端的通信句柄,并根据所述通信句柄将所述压缩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客户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压缩数据包;所述客户端还包括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压缩数据包进行数据重组、解压缩与解序列化操作,得到待查询的三维空间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2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证书的生成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云终端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