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污水中锡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95463.8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汪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污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污水中锡的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中废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锡主要用于电镀行业,对于污水中锡离子的回收,方法工艺也是很多,例如分类号为C01G19/00(2006.01)I的“一种利用硝酸型退锡废水合成六羟基锡酸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锡以产物的方式进行固定和回收,利用化学沉淀达到去除的效果,但是目前并没有一种利用吸附材料的方式进行去除锡的,本发明正是针对这一领域的空白而提出一种生活垃圾产物炭化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生活垃圾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可利用的资源,目前对于生活垃圾的再利用正在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活垃圾中具有生物价值的生物垃圾,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对于阳离子吸附这一领域,生活垃圾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去除污水中锡的方法,本发明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药剂投加量相对较小,运行费用低,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除锡效率高,去除率可以达到99.9%以上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通过向含锡污水中加入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硫代硫酸钠固体、有机醇和有机醚混合溶液,搅拌、提升到压力溶气罐从而达到去除锡的目的。
所述的有机醇为乙二醇、正丁醇、异丙醇、二乙二醇中的一种。
所述的有机醚是乙二醇二甲醚、乙丁醚中的一种。
各物质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80%乙二醇、20~80%正丁醇、20~80%异丙醇、20~80%二乙二醇,30~40%乙二醇二甲醚、30~40%乙丁醚。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在含锡废水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对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处理;
(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加入50~80ppm的硫代硫酸钠固体,充分搅拌均匀,使废水中锡以二价的形态存在;
(3)再在上述废水中加入8~10ppm有机醇和有机醚混合溶液;
(4)废水用汽水混合泵提升到压力溶气罐中,再释放气阀,汽水混合物释放出来,随着微小气泡往上冒,直到废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腻物质;
(5)用刮渣机把上层油腻物质刮除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成本低;
(2)处理效果显著,经一次处理后即可得到去除锡的污水;
(3)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除锡效率高,去除率可以达到99.9%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1)在含锡废水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对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处理;(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加入50ppm的硫代硫酸钠固体,充分搅拌均匀,使废水中锡以二价的形态存在;(3)再在上述废水中加入8ppm有机醇和有机醚混合溶液,其中65%乙二醇、35%乙二醇二甲醚;(4)废水用汽水混合泵提升到压力溶气罐中,再释放气阀,汽水混合物释放出来,随着微小气泡往上冒,直到废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腻物质;(5)用刮渣机把上层油腻物质刮除,可使废水中的锡由397mg/L降到0.2mg/L,锡去除率达到了99.94%。
实例2
(1)在含锡废水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对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处理;(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加入65ppm的硫代硫酸钠固体,充分搅拌均匀,使废水中锡以二价的形态存在;(3)再在上述废水中加入9ppm有机醇和有机醚混合溶液,其中65%正丁醇、35%乙丁醚;(4)废水用汽水混合泵提升到压力溶气罐中,再释放气阀,汽水混合物释放出来,随着微小气泡往上冒,直到废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腻物质;(5)用刮渣机把上层油腻物质刮除,可使废水中的锡由425mg/L降到0.085mg/L,锡去除率达到了99.98%。
实例3
(1)在含锡废水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对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处理;(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加入80ppm的硫代硫酸钠固体,充分搅拌均匀,使废水中锡以二价的形态存在;(3)再在上述废水中加入10ppm有机醇和有机醚混合溶液,其中62%异丙醇、38%乙二醇二甲醚;(4)废水用汽水混合泵提升到压力溶气罐中,再释放气阀,汽水混合物释放出来,随着微小气泡往上冒,直到废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腻物质;(5)用刮渣机把上层油腻物质刮除,可使废水中的锡由378mg/L降到0.038mg/L,锡去除率达到了99.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54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循环诱导山药微型块茎的方法
- 下一篇:移动门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