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炉窑及节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7149.3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3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魏玉文;李治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西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16 | 分类号: | F27D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窑,特别涉及节能炉窑及节能方法。
背景技术
传热理论及大量的工程案例证明,黑体技术能够提高炉膛的发射率和强化炉墙的辐射传热,是高效的炉窑节能技术。耐火纤维炉衬可以有效地降低炉壁的散热和蓄热损失,被越来越多地用作现代炉窑内衬。
目前,只能把黑体元件安装在耐火砖砌筑的或耐火浇注料浇注的炉墙上。在设置耐火纤维炉衬的炉窑内,黑体元件的安装遇到了巨大的技术障碍:
一般的粘接剂只能对极轻的薄片状纤维实施粘接,稍有重量的被粘接物,就会连同干硬成壳的粘接剂从炉衬上剥落。可见,采用粘结安装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基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是无法把黑体元件长时间可靠地安装到耐火纤维炉衬上,而耐火纤维炉衬又具有诸多优点。因此,实现在耐火纤维炉衬上安装黑体元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炉窑,解决了在较轻较软的耐火纤维炉衬上无法可靠安装众多具有一定重量的黑体元件的技术难题,从而实现了节能炉窑安装可靠、节能效果好、成本低、施工高效的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节能炉窑,所述节能炉窑包括耐火纤维炉衬;所述节能炉窑进一步包括:
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设置在所述耐火纤维炉衬上;
黑体元件,所述黑体元件的内部中空,指向炉膛中央的一端为开口,所述黑体元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炉窑的壁的至少部分上设置所述耐火纤维炉衬。
根据上述的节能炉窑,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是孔或槽。
根据上述的节能炉窑,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呈环状或柱状。
根据上述的节能炉窑,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深度为5-80mm。
根据上述的节能炉窑,可选地,所述耐火纤维炉衬经过强化剂的渗透。
根据上述的节能炉窑,可选地,所述耐火纤维炉衬和所述黑体元件之间通过粘结剂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炉窑节能方法,解决了在较轻较软的耐火纤维炉衬上无法可靠安装众多具有一定重量的黑体元件的技术难题,从而实现了炉窑节能方法节能效果好、运行成本低、便于实现的发明目的。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炉窑节能方法,所述炉窑节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在所述炉窑的耐火纤维炉衬上加工出容纳空间,所述炉窑的壁的至少部分上设置所述耐火纤维炉衬;
(A2)将黑体元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黑体元件内部中空,指向炉膛中央的一端开口。
根据上述的炉窑节能方法,可选地,所述炉窑节能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加工出容纳空间前和/或加工出容纳空间后,强化剂渗透进所述炉衬,从而强化炉衬。
根据上述的炉窑节能方法,可选地,所述炉窑节能方法进一步包括处于步骤(A1)、(A2)之间的以下步骤:
(C1)清理容纳空间内的碎屑。
根据上述的炉窑节能方法,可选地,所述耐火纤维炉衬和所述黑体元件之间通过粘结剂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创造性地提出了嵌入式安装方式,解决了现有耐火纤维炉衬上不能安装黑体元件的技术难题,从而使得能够在较轻较软的耐火纤维炉衬上安装众多的具有一定重量的黑体元件,且可靠性好,长时间使用不掉落,节能效果好,也降低了节能成本;强化剂和粘结剂的使用则进一步地提高了安装的可靠性。
2、在较轻的耐火纤维炉衬上加工出容纳空间,并将黑体元件的一端嵌入容纳空间内,安装过程简捷、方便,实现了高效安装。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节能炉窑的局部结构简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炉窑节能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节能炉窑的局部结构简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节能炉窑的局部结构简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节能炉窑的局部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西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西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71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橡胶耐油性能实验方法
- 下一篇:驱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