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轮前束调整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0220.0 | 申请日: | 201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8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戴声良;周宁;李磊;杨子平;胡春波;夏细荣;龙道江;杨海波;王东栋;宛银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7/00 | 分类号: | B62D1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轮 调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四轮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后轮前束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四轮定位参数中前束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整车的操控性能,同时也决定了车轮的磨损程度和使用寿命。在许多后双连杆独立悬架中采用一颗双头螺栓对前束值进行调节。此双头螺栓中间为外六角结构,螺栓一端为右旋螺纹上面预先拧入一右螺母,另一端为左旋螺纹上面预先拧入一左螺母,两段不同旋向的螺纹分别拧入到两段主杆子当中,调节前束时,用扳手转动双头螺栓中间六角结构实现杆子的增长和缩短,从而实现前束的变化,最后由两个锁紧螺母固定。此结构虽具备前束调节功能,但双头螺栓却成了后悬架中强度最薄弱的环节,易出现疲劳弯曲和断裂的潜在风险,严重影响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提升后轮前束杆的整体的强度,提高整车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度高,重量轻的汽车后轮前束调整机构。
具体的结构改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后轮前束调整机构包括长主杆、短主杆和螺纹连接件,所述长主杆的一端连接着短钢管,短钢管内设有衬套管,同样,短主杆的一端连接着短钢管,短钢管内设有衬套管;所述螺纹连接件包括中间套管,所述中间套管的外部呈六棱柱状,内部为圆管;中间套管两端内分别设有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所述长主杆的另一端为右旋螺杆,右旋螺杆上配合设有左紧固螺母,且右旋螺杆与中间套管的右旋内螺纹端连接;所述短主杆的另一端为左旋螺杆,左旋螺杆上配合设有右紧固螺母,且左旋螺杆与中间套管的左旋内螺纹端连接。
所述中间套管的左旋内螺纹端外部六棱柱一侧面上设有标识凹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间套管将两段主杆连接后整体强度明显提高。下表为后轮前束调节杆强度测试结果,测试方法是将装配好的连杆水平放置并固定,在其一端加载力,记录杆子受压缩开始弯曲的力值,结果如下表: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能提高前束拉杆的整体抗弯曲能力近1倍,达到较高的强度和疲劳寿命。
2、原杆外径为¢22mm,双头螺栓¢14mm,因杆径突变双头螺栓与主杆配合处存在应力集中点。本实用新型中的主杆外径仅为¢18.9mm,拧入中间套管未形成明显应力集中点。
3、中间套管的材料要求不高,普通20#钢就可以满足强度要求,生产工艺也简单。而双头螺栓则需要40Cr,42CrMo等材料,并需要进行调质热处理。
4、整体结构轻量化设计,本实用新型的中间套管结构比双头螺栓结构的总体重量相比下降10%,如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02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现场电力仪表电流接线接反的校正装置
- 下一篇:高压带电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