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模复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3107.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1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华;谢维仁;蒋叶琴;姜晓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03 | 分类号: | B22F3/03;B22F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94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粉末冶金领域的机械装置,主要用于将上模复位。
背景技术
机械上常常要用到各种齿轮,相对于直齿轮来说,斜齿轮啮合特性好,重合度大,啮合平稳,冲击小,噪音小,所以,市场上对斜齿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目前,大批量生产斜齿轮的传统加工方法为滚齿等机械加工方法,生产时要将毛坯件切削加工完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利用粉末冶金方法来制作齿轮、带轮、转子等零件,生产过程中无切削或少切削,节约材料,降低了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厂家转为用粉末冶金的方法来加工斜齿轮或其相关零件。
上模是一种常用的机械部件,一端为斜齿轮结构,另一端常为圆柱体金属棒。国外已有将粉末冶金上模应用于凸轮轴和曲轴中,使用粉末冶金方法压制时,由于上模结构的特殊性,上模一端的斜齿轮进入阴模(也称作凹模,相当于一个内齿轮)后,由于阴模固定,上模被强制旋转,保压脱模时又随零件旋转,此时上模位置已与阴模位置错开,无法继续压制,需要将上模复位,由于使用传统粉末冶金模具压制时无法自动复位,每次都要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模复位装置,在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作上模时,上模上模可以自动复位,解决了人工复位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上模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上模压圈、定位轴、固定板、气缸和推杆;所述上模一端为斜齿轮,另一端套接在上模压圈内;所述上模压圈上设有一平面,平面上设有一贯穿上压模圈的槽;所述定位轴穿过槽固接在上模上,且定位轴所在直线与上模轴心线相交且垂直;所述固定板为两块,分别固定在上模压圈的平面上,且设置在槽两侧;所述气缸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上,另一端朝向定位轴方向上固接一推杆,气缸为两个,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板上,且在相对位置上设置;推杆也为两个,分别固定在两个气缸上;定位轴露在上模压圈外的一截位于两个推杆中间;当气缸工作时,推杆会沿其轴向运动,当两个推杆均移动至轴向最大位移时,可以将定位轴固定在一定位置。
进一步,所述定位轴贯穿上模。
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为两块相互垂直的平板呈“L”形固接而成。
进一步,所述固接均为螺钉连接。
在上模压圈上设有一贯穿槽的作用是使定位轴在转动时不会碰到上模压圈。
本实用新型一种上模复位装置的积极效果是:
(1)在粉末冶金制作上模时,上模可以通过该装置自动复位,无需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节约材料、资源消耗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脱模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位后的主视图;
图中的标记所示如下:
1、上模; 2、上模压圈; 3、定位轴; 4、固定板一; 5、气缸一; 6、推杆一; 7、固定板二; 8、气缸二; 9、推杆二; 10、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应该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上模复位装置,包括上模1、上模压圈2、定位轴3、两块固定板、两个气缸和两个推杆;所述上模1一端套接在上模压圈2内;所述上模压圈2上设有一平面,平面上设有一贯穿上压模圈的槽10;所述两块固定板均固定在上模压圈2的平面上,且设置在槽10两侧;所述两个气缸分别固定在两块固定板上;推杆一6和推杆二9分别固接在两个气缸上;所述定位轴3上端穿过上模压圈2的槽10,且定位轴3上端位于两个推杆的中间位置;定位轴3下端贯穿上模1,且与上模1的孔紧配,定位轴3与上模1轴心线垂直相交。
在上模压圈2上设有一贯穿槽10的作用是使定位轴3在转动时不会碰到上模压圈2。
所述固定板为两块相互垂直的平板呈“L”形固接而成;所述固接均为螺钉连接;所述上模压圈2的厚度大于常规上模压圈。
安装使用时,步骤如下:
(1)改造上模压圈2:加厚压圈的厚度,并加工出一个平面,使“L”形固定板一4和固定板二7可以安装在上模压圈2平面上,加厚压圈的目的在于增加平面的面积使L形板的安装更加方便和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31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离开关连杆圆柱销拆卸工具
- 下一篇:钢水表面保温剂和钢水表面保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