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检定恒温槽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3154.2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3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池;李福学;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K19/00 | 分类号: | G01K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表 配对 温度传感器 检定 恒温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槽,尤其是涉及一种对热量表的配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检定的恒温槽。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北方冬季要供暖,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烟尘,大多数地区已通过热网集中供热,且国家规定凡是2000年10月1日开始新建的建筑必须涉及、安装使用热计量设施。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控制和使用供热能源,防止能源浪费,需要对大量使用的热量表的准确性进行校准,保证通过热量表测量的热量的准确性。热量表主要由流量传感器、配对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组成,热量表的工作原理是:将配对温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热交换回路的入口和出口管道上,将流量传感器安装在入口或出口管道上;流量传感器发出流量信号,配对温度传感器给出入口和出口的温度信号,计算器采集流量信号和温度信号,经过计算,显示出载热液体从入口至出口所释放的热量。热量表的检定装置是依据JJG225-2001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热能表及CJ128-2000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热量表的相关要求设计生产的,其原理是将标准流量计与被测热量表串联在管路中,两个恒温槽模拟热管路中的进出口温度,将装置的两支标准温度计和被测热量表的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置于两个设定温度的恒温槽中。通过标准流量计获得标准流量值,两支标准温度计得到温度及温差的数值,按照相关热力学公式计算出检定时间内的标准热量值,将该数值与热量表实际测得的热量值相比较即可得出被测热量表的准确度,完成检定。
在检定装置中,由于需要使用恒温槽模拟进出口温度,以对两个温度传感器进行检定,可见,恒温槽模拟的温度的准确性,成为了影响配对温度传感器的检定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恒温槽中,采用加热部件对液体加热,位于加热部件附近的液体温度升高,与周围的液体产生对流,使槽内的液体逐渐趋于恒定温度,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加热的不均,导致槽内垂直方向的液体存在对流,且槽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对具有高的温度控制精度、槽内温场均匀分布的恒温槽有非常迫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场分布均匀、能够控温精确的热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的检定恒温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检定恒温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以及对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分别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的混合腔体中的液体通过底部通道进入第一工作腔体,在第一工作腔体内液体具有稳定的温度;所述第二槽体的混合腔体中的液体通过底部通道进入第二工作腔体,在第二工作腔体内液体具有稳定的温度。
其中,第一槽体进一步包括与混合腔体配合的搅拌系统,对混合腔体附近区域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
其中,第二槽体进一步包括与混合腔体配合的搅拌系统,对混合腔体附近区域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以及对混合腔体附近区域的液体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
其中,在所述混合腔体中设置有控温温度计,该控温温度计对混合腔体内的温度进行测量。
其中,在第一工作腔体和第二工作腔体的上方分别具有上端盖,所述配对温度传感器通过上端盖插入到第一和第二工作腔体中。
其中,第一工作腔体和第二工作腔体的侧壁均为分流板,流过底部通道的液体分别通过所述分流板进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工作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恒温槽提供了两个温度均匀的工作区域,能够满足热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温差的检定需求。恒温槽能够对热量表的配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准确检定,提高了热量表的测量准确性,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防止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附图只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其给出的只是结构的示意图,附图中的尺寸和形状、以及位置关系并不作为对实际的装置结构的限制。
图1热量表配对温度传感器检定恒温槽示意图;
图2第一槽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第二槽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的示例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不应当将把实用新型的范围局限的具体的结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31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