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5397.X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7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靖洪文;孟波;陈坤福;许国安;杨圣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5/04 | 分类号: | E21D5/04;E21D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井 平巷 节点 格栅 混凝土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固巷道、井壁的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处于半成岩以及不成岩的极软弱地层大断面立井转平巷节点的稳定性控制,已经成为煤矿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这类巷道围岩除了软弱,往往可锚性、可注性差,含水大,具有膨胀性,且立井转平巷节点往往开口断面大,断面形状不规则,且该位置多为应力集中部位。传统巷道支护由于施工工艺或者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对该位置进行特殊处理,造成该位置的变形和开裂,进而导致大范围巷道和井筒的变形和破坏,严重制约了矿井正常顺利生产。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该装置不仅具有很好的整体性与结构性,还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以及高支护阻力,能与围岩构成密实的共同承载体,使地层压力均匀分布,显著提高立井转平巷节点位置的稳定性,有效的克服了因为地质问题导致的巷道和井筒变形,保证了矿井正常顺利的生产。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包括格栅架,在立井内横向布置若干格栅架,各格栅架之间通过竖向连接筋连接;在平巷内纵向布置若干格栅架,各个格栅架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筋连接,在立井转平巷节点处,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之间设置有预留插筋。
为了进一步加强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之间的连接力,在立井转平巷节点处,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之间还设置有节点加强筋。
还包括设置在格栅架上的注浆管,所述的注浆管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的格栅架,包括若干格栅,所述的若干格栅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格栅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的端部加强筋。
所述的格栅,包括用于格栅与格栅相互连接的角钢、主筋和箍筋,若干主筋作为经线两端连接有角钢,所述的箍筋作为纬线环绕加固若干主筋,所述的角钢设置有相互对应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筋为螺纹钢。
作为优选,所述的箍筋为圆钢。
作为优选,所述的角钢与主筋通过焊接为一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箍筋与主筋通过焊接为一体。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格栅的角钢设置有对用的通孔,方便多个格栅相互连接以适合不同场合使用;
2、主筋和箍筋经纬设置焊接为一体,更加稳定,强度更好;
3、格栅架由若干格栅连接而成,格栅与格栅连接处设置有端部加强筋,保证了格栅架的稳定性;
4、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通过竖向连接筋、横向连接筋和预留插筋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紧凑,便于施工,形成了三维立体支护结构,具有较高的刚性和稳定性;
5、立井及平巷节点附近使用整体性好、结构规则、高强度及高刚度的格栅,再通过浇筑混凝土,节点处使用立井预留插筋与平巷内的格栅架焊接,另加入节点加强筋,大大提高了立井转平巷节点处的整体强度,使该位置应力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了立井转平巷节点位置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格栅架连接部位主视图;
图4为格栅架连接部位俯视图;
图5为格栅架连接部位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个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立井转平巷节点格栅混凝土连接装置,包括所述的格栅架1,在立井内横向布置若干格栅架,各格栅架之间通过竖向连接筋3连接;在平巷内纵向布置若干格栅架1,各个格栅架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筋2连接,在立井转平巷节点处,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之间即立井转平巷节点连接处设置有预留插筋5,预留插筋5插入水平巷道格栅中,且与平巷内的格栅架的横向连接筋2搭接焊,在立井转平巷节点处,横向布置的格栅架与纵向布置的格栅架之间还设置有节点加强筋4,将立井及平巷格栅架连接在一起,在格栅架1上设置有注浆管6,所述的注浆管设置有内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53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