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近视书签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6116.2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6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潘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松江区车墩学校 |
主分类号: | B42D9/00 | 分类号: | B42D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何新平 |
地址: | 2016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视 书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签,尤其涉及一种防近视书签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同学由于姿势不正确,特别是离书本太近容易造成近视;还有看书时光线过强或过弱,或者走在路上看书等都容易造成近视。使得近视逐渐呈现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为近视群体。
预防近视的措施,应从每一个孩子的幼儿期即开始做起。保护视力的重点在于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视物习惯。
在孩子读书、写字、画图画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幼儿连续看书、写字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孩子在看书时应将其置于光源的右侧,使光线来自于左前上方,且灯泡(管)要加罩合适的灯罩,以避免眩光。光线强弱应适中。
不要在走路、乘车和躺着的时候看书。给孩子使用的桌椅要高矮合适、协调,且应随孩子的生长而不断进行调整。在孩子看电视时,室内最好亮一盏灯。孩子与电视屏幕的距离,应是电视机尺寸的5倍(一般应在3米以上),且应注意电视画面的亮度、对比度的适中,并不要连续较长时间地给孩子看电视。此外,保证每天适量的户外活动,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给孩子检查视力均为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只有时时注意将这些综合措施落实到孩 子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地防止近视的发生。
对患有高度近视的孩子,应嘱其避免剧烈的活动,以防止发生视网膜脱离,并可接受手术治疗。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防近视书签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近视书签,包括书签本体、红外线感应器和提醒器,所述的红外线感应器和提醒器安装在所述的书签本体内。
所述的红外线感应器通过一导线与所述的提醒器连接。
所述的书签本体形状为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
一种预防近视的书签,它包括书签,书签内设置红外线感应器与声音报警器,声音报警器通过导线与红外线感应器连接,相互之间能进行信号传递。红外线感应器内设置模数转换器将读书姿势、看书时间等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于应用程序中。当你姿势不正确时,比如离书太近,红外线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声音报警器,便会发出“嘟嘟嘟”的警报声,叫你纠正姿势;看书时间过长,红外线书签内的声音报警器也会发出警报声;如果看书时光线过强或过弱,或者走在路上看书等,书签都会向你发出不同声音。有利于减少学生犯近视的发生率,实用性强。
这种书签可以制成各种各样、学生喜欢的任何形状,方形、圆形、或者各种小动物的外形等等,富有童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看书时间过长,红外线书签内的声音报警器也会发出警报声;如果看书时光线过强或过弱,或者走在路上看书等,书 签都会向你发出不同声音。有利于减少学生犯近视的发生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一种防近视书签,包括书签本体3、红外线感应器4和提醒器1,红外线感应器和提醒器安装在所述的书签本体内,红外线感应器通过一导线2与所述的提醒器连接,书签本体形状为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
一种预防近视的书签,它包括书签,书签内设置红外线感应器与声音报警器,声音报警器通过导线与红外线感应器连接,相互之间能进行信号传递。红外线感应器内设置模数转换器将读书姿势、看书时间等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于应用程序中。当你姿势不正确时,比如离书太近,红外线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声音报警器,便会发出“嘟嘟嘟”的警报声,叫你纠正姿势;看书时间过长,红外线书签内的声音报警器也会发出警报声;如果看书时光线过强或过弱,或者走在路上看书等,书签都会向你发出不同声音。有利于减少学生犯近视的发生率,实用性强。
这种书签可以制成各种各样、学生喜欢的任何形状,方形、圆形、或者各种小动物的外形等等,富有童趣。
看书时间过长,红外线书签内的声音报警器也会发出警报声;如果看书时光线过强或过弱,或者走在路上看书等,书签都会向你发出不同声音。有利于减少学生犯近视的发生率,实用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松江区车墩学校,未经上海市松江区车墩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61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