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7608.3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5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左春柽;刘鹏;郭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8/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晶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形微流道 结构 微流控液 流电 池电堆 | ||
1.一种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它包括分别位于双极层(6)两侧并通过双极层(6)串联在一起的两个单电池微流道层,其中第一单电池微流道层由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和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5)组成,第二单电池微流道层由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7)和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组成;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的外侧设置有正电极层(3),正电极层(3)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衬垫层(2),第一衬垫层(2)的外侧设置有前端盖层(1);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的外侧设置有负电极层(9),负电极层(9)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衬垫层(10),第二衬垫层(10)的外侧设置有后端盖层(11);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上设置有S形的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5),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5)上设置有S形的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8),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7)上设置有S形的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1),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上设置有S形的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所述的前端盖层(1)的下部设置有正极电解液入口(12)和负极电解液入口(13),分别用于正极电解液(28)和负极电解液(29)流入;所述的后端盖层(11)的上部设置有负极电解液出口(26)和正极电解液出口(27),分别用于负极电解液(29)和正极电解液(28)的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衬垫层(2)和正电极层(3)的下部分别设置两个孔;所述的第二衬垫层(10)和负电极层(9)的上部分别设置两个孔;所述的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5)、双极层(6)、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7)和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置有两个孔;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下部左侧孔为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16),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4)上部右侧孔为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14);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5)下部右侧孔为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19),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5)上部左侧孔为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17);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7)下部左侧孔为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22),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7)上部右侧孔为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20);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下部右侧孔为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25),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8)上部左侧孔为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5)、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8)、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1)和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4)的中间部分为直流道;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5)的直流道和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8)的直流道接触并相通构成反应室;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1)的直流道和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4)的直流道接触并相通构成反应室。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16)和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14)分别与第一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5)相通;所述的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19)和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17)分别与第一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18)相通;所述的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22)和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20)分别与第二正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1)相通;所述的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入口(25)和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出口(23)分别于第二负极电解液液流层微流道(24)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S形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液流电池电堆,其特征是,所述的正电极层(3)和负电极层(9)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倒“T”形石墨板;所述的双极层(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一”字形石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760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