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8215.4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1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新;连萌;胡修池;马卫东;岳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H1/04 | 分类号: | B23H1/04;B23H9/14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马忠 |
地址: | 475004***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细深孔 电火花 加工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工电极领域,具体为电加工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在以煤油等烃类化合物为介质进行电火花放电加工微细深孔过程中,工具电极采用传统的冲油孔布置方法,冲油孔采用通透型的结构,不能有效地解决排屑问题,其表面积碳严重,影响加工效率与制品质量。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效率,消除了通透型冲油孔加工后遗留柱状物的问题,使细深型孔加工的稳定性、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的加工电极结构,已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效率,消除了通透型冲油孔加工后遗留柱状物的问题,使细深型孔加工的稳定性、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的加工电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电极,其特征在于:电极内部加工有冲油孔,冲油孔包括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电极;电极底部冲油孔a为盲孔。
所述的电极头部冲油孔b与电极底部冲油孔a相交,是横向斜孔。
所述的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的夹角范围为100°~140°。
所述的电极头部冲油孔b距电极头部最小距离为1~1.3mm。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了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效率,消除了通透型冲油孔加工后遗留柱状物的问题,使细深型孔加工的稳定性、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的加工电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的夹角示意图;
图中为:电极底部冲油孔a、电极头部的冲油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异形细深孔电火花加工电极,其特征在于:电极内部加工有冲油孔,冲油孔包括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电极;电极底部冲油孔a为盲孔。
所述的电极头部冲油孔b与电极底部冲油孔a相交,是横向斜孔。
如图6所示,所述的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的夹角范围为100°~140°。
所述的电极头部冲油孔b距电极头部最小距离为1~1.3mm。
电极底部冲油孔a与电极头部冲油孔b可以用电火花小孔机进行加工。
本实用新型考虑长、宽、深等三个方向上的尺寸关系,在0.8~3mm宽度电极上通过采用横向均布方式排布冲油孔位置,有效地改善电火花放电加工中微细深孔及窄槽的加工环境,避免了严重积碳现象的出现。与传统电极冲油孔排布方法相比,此次采用新工艺,使细深型孔加工的稳定性、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和改进等,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82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面双热介质套管式热管余热锅炉
- 下一篇:单管膨胀管式预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