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排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3284.4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1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江勇;唐立志;张宝强;焦如义;张倩;王志强;陈娟;郭敏利;陈敏华;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管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下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底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海底管道铺设工程将越来越多。为了解决海洋管道施工中管道的埋设施工问题,现有技术普遍采用海底管道挖沟机进行海底管道的埋设。这种现有海底管道挖沟机的水下排泥方式是采用离心式泥浆泵排泥,但泥浆泵体积大、易卡死、可靠性较差。此外,这种排泥方式不能有效的将扰动起的泥沙排出,成沟的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海底管道挖沟机的排泥方式所需泥浆泵体积大、易卡死、可靠性差和成沟效率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下排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机架和高压水泵,还包括液压驱动单元、吸入喇叭口、喷嘴、喉管、扩散管、负压排泥管、旋转密封法兰和出泥管;所述高压水泵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的两侧,所述高压水泵的出口通过高压输水管与所述喷嘴连接,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吸入喇叭口上,所述吸入喇叭口、喉管、扩散管和负压排泥管依次相互连接,所述负压排泥管通过所述旋转密封法兰与所述出泥管连接;所述液压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负压排泥管和出泥管连接。
所述液压驱动单元包括液压站、液压管、收放液压缸和液压马达,所述液压站通过所述液压管与所述收放液压缸连接,所述收放液压缸与所述负压排泥管连接,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出泥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力喷射产生负压的原理,在排泥管中形成负压,将水下泥沙排出到工作面以外,这种水下排泥装置无需旋转部件、使用寿命长、不易卡死,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排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下排泥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1、高压水泵2、液压驱动单元、吸入喇叭口12、喷嘴11、喉管10、扩散管9、负压排泥管7、旋转密封法兰6和出泥管4。高压水泵2对称设置于机架1的两侧,高压水泵2的出口通过高压输水管3与喷嘴11连接,喷嘴11设置于吸入喇叭口12上,吸入喇叭口12、喉管10、扩散管9和负压排泥管7依次相互连接,负压排泥管7通过旋转密封法兰6与出泥管4连接,液压驱动单元分别与负压排泥管7和出泥管4连接。其中,液压驱动单元包括液压站13、液压管14、收放液压缸8和液压马达5,液压站13通过液压管14与收放液压缸8连接,收放液压缸8与负压排泥管7连接,液压马达5与出泥管4连接。
本实施例的水下排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工作时,高压水泵2提供高压水通过高压输水管3进入负压排泥管7下端部的喷嘴11,形成高速射流;该高速射流经过喉管10,使喉管10和扩散管9之间形成负压;水下的泥沙通过吸入喇叭口12进入负压排泥管7,最终泥沙经由出泥管4排出到工作面以外,在海底形成管沟。
本实施例通过水力喷射产生负压的原理,在排泥管中形成负压,将水下泥沙排出到工作面以外,这种水下排泥装置无需旋转部件、使用寿命长、不易卡死,可靠性高。
在实际应用中,负压排泥管7由收放液压缸8控制完成收放和角度调节动作。在入水定位和出水时,负压排泥管7收回到机架1内部,工作时下放。出泥管4由液压马达5控制完成回转收放动作。出泥管4和负压排泥管7通过旋转密封法兰6连接,该密封法兰可实现两个管路的旋转动作,同时具备密封功能。
在具体生产实践中,使用本实施例的水下排泥装置进行φ508~φ1219mm海底管道的水下挖沟施工中的排泥作业,可实现水下50m泥沙的排泥作业,排泥量高达600m3/h,工作能力远远高于工业中通常使用的负压排泥方式,大大提高了海底挖沟埋设管道的施工效率。经过样机试用,证明原理可行、性能可靠;在海底管道挖沟施工过程中,排泥效率高,可靠性高,达到了预计目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32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绞吸式挖泥船用绞刀防石装置
- 下一篇:张拉自锁伞型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