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相缺相检测及自动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6038.4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4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尹忠刚;张瑞峰;钟彦儒;李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3/253 | 分类号: | H02H3/253;H02H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张瑞琪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 检测 自动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护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相缺相检测及自动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三相电缺相会对负载有很大的危害。现有的三相缺相保护电路都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不能明确的判断出缺相的相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相缺相检测及自动保护电路,用于各种三相负载的缺相保护,能具体判别哪一相缺相,并在缺相时自动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相缺相检测及自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交流电输入,三相交流电输入包括第一相交流电L1、第二相交流电L2以及第三相交流电L3,第一相交流电L1、第二相交流电L2以及第三相交流电L3分别对应连接第一熔断器F1、第二熔断器F2以及第三熔断器F3后,再分别通过继电器K的触点连接到三相负载;
第一相交流电L1依次连接有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二相交流电L2依次连接有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三相交流电L3依次连接有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
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阴极、第十整流二极管D10的阳极以及第十二整流二极管D12的阴极 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二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五整流二极管D5的阳极以及第七整流二极管D7的阴极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六整流二极管D6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D8的阴极、第九整流二极管D9的阳极以及第十一整流二极管D11的阴极相连接;
第一整流二极管D1和第二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均与节点A相连接,节点A还与第一电容C1、第九电阻R9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节点A上的信号定义为信号2;第三整流二极管D3和第四整流二极管D4的阳极均与节点B相连接,节点B与第一电容C1和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相连接,节点B与第一光耦U1输入端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一光耦U1输入端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
第五整流二极管D5和第六整流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节点C相连接,节点C还与第二电容C2、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接,节点C上的信号定义为信号3;第七整流二极管D7和第八整流二极管D8的阳极均与节点D相连接,节点D与第二电容C2和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相连接,节点D与第二光耦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二光耦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
第九整流二极管D9和第十整流二极管D10的阴极均与节点E相连接,节点E还与第三电容C3、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节点E上的信号定义为信号4;第十一整流二极管D11和第十二整流二极管D12的阳极均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F与第三电容C3和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相连接,节点F与第三光耦U3输入端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三光耦U3输入端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
还包括一端与VCC相连接的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光耦U1输出端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光耦U1输出端三极管的集电极上的信号定义为信号1;第一光耦U1输出端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光耦U2输出端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光耦U2输出端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光耦U3输出端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光耦U3输出端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继电器K线圈的一端相连接,继电器K线圈的另一端接地;信号1、信号2、信号3和信号4均与处理系统相连接。
第一光耦U1、第二光耦U2和第三光耦U3为TLP521光耦。
本实用新型三相缺相检测及自动保护电路的优点是:电路简单,成本较低,不含变压器等大型器件,能在三相交流电输入缺相时判别具体是哪一相缺相,将缺相信号传给处理系统,并自动断开三相电源和负载的联系,在缺相故障排除后自动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60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