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持式开槽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7296.4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2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方江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江亮 |
主分类号: | B28D1/24 | 分类号: | B28D1/2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李德强 |
地址: | 321300 浙江省金华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开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开槽工具,特别是一种用于地面和墙壁管路布线的手持式开槽机。
背景技术
在室内装潢的电路布线、水煤气管路、电视及通信线路安装过程中,由于原有设计布局不合理或者因线路老化、质量差、容量小达不到使用要求需要重新改造,一般采用手持式开槽机在地面或墙壁上重新开槽,由于手持式开槽机开槽效率高,其工作效率是人工开槽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倍受使用者的喜爱;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现有的手持式开槽机只能开直槽,不能开斜槽,所以在墙壁上布线或布管时会从槽口中掉下来,一个人能做的工作需要二个个来做,直接影响布线或布管的工作效率;二是由于传动变速机构采用斜齿轮传动,加工精度及装配精度要求高,传动过程中容易打滑损坏,传动不平稳,使用寿命短;三是切割刀具的刀口与槽口宽度等距,槽口宽度无法调节,开槽负荷重,槽路不平整,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四是电机散热效果差,工作时机器容易发热,不能连续使用;五是前后手柄与机体固定连接,不能转向,使用时间长时,使用者容易出现疲劳。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都进行了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好的产品面世。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手持式开槽机业存在的上述弊病,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电机功率大、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槽口光滑、宽度可调、机器能连续工作、能开斜槽的手持式开槽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机体、电机、前后手柄、前后滚轮、传动变速机构、输出轴、切割刀片,电机安装在机体上,前后手柄对应设置在机体上,所述机体的前后两侧对应设有前后滚轮座,前后滚轮座上对应设有腰子槽,前后滚轮座一侧的腰子槽上对应固定有前后滚轮连接座,前后滚轮的轮轴一端对应铰接在前后滚轮连接座上,另一端对应固定在前后滚轮座另一侧的腰子槽上。
所述的传动变速机构包括设置在机体上的箱体、箱盖,箱体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一级中间齿轮、二级中间齿轮、三级中间齿轮和输出齿轮,一级中间齿轮由二个大小齿轮构成,电机输出齿轮固定在电机输出轴上,输出齿轮与输出轴固定连接,电机输出齿轮与一级中间齿轮的大齿轮啮合,一级中间齿轮的小齿轮与二级中间齿轮啮合,二级中间齿轮与三级中间齿轮啮合,三级中间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
所述的输出轴上设有花键齿,切割刀片上设有与花键齿相配合的花键槽;所述的切割刀片至少设有三片,相邻切割刀片之间设有分隔垫片。
所述机体上方设有与电机内腔相通的进风口,进风口上设有过滤网片,箱盖上设有与电机内腔相通的出风口。
所述的机体上设有排尘口座,排尘口座上设有排尘口盖。
所述的前后手柄可转动的设置在机体上,后手柄上设有控制开关。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和效果:一是由于前后滚轮连接座及一端的前后滚轮轮轴可以在前后滚轮座的腰子槽上可以移动,前后滚轮轮轴的一端铰接在前后滚轮连接座上,所以调节前后滚轮就既可以调节切割深度,又可以调节开槽的角度,可以大大方便墙壁布线和布管;二是由于传动变速机构采用直齿传动,加工、安装方便,传动平稳可靠;三是由于切割刀片与输出轴花键配合,切割刀片不会打滑,切割刀片由多片组成,切割负荷轻,切割效率高,切割宽度可调,槽口表面光滑;四是由于电机进出风设计合理,电机功率大,散热效果好;五是由于前后手柄可转动地设置在机体上,工作时可以随着转动,操作舒适、不易疲劳,控制开关设置在后手柄上,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体,2前手柄,3排尘口盖,4排尘口座,5进风口, 7后滚轮座,8后手柄,9后滚轮,10后滚轮连接座,11腰子槽,12控制开关,13电机,14箱盖,15电机输出齿轮,16一级中间齿轮,17二级中间齿轮,18三级中间齿轮,19输出齿轮, 21前滚轮座,22输出轴,23分隔垫片,24切割刀片,25前滚轮,26前滚轮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江亮,未经方江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7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