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7449.5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5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金戈;胡志刚;席鹏东;潘之杰;刘巍;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4 | 分类号: | G01M17/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器 上下 支座 耐久 试验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试验用夹具,特别是一种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行驶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在经过不平路面时会产生颠簸,路面对车轮的冲击会传递给车身,该冲击主要通过弹性元件压缩来吸收。弹性元件被压缩后还会有自身的回复运动,为了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在汽车悬架系统中还会安装减震器来抑制弹性元件的跳跃。因此路面对车轮的冲击同时也会通过减震器来传递,而减震器与车身是通过上下支座来连接的,所以减震器上下支座的性能也相当重要,因此在上下支座使用前要先经过耐久试验。
目前常规的耐久试验是将上支座与下支座分开设置为两个独立试验,将两者分别设置在压板与车身之间,根据汽车行驶时的实际工况,施加一定大小、频率的作用力,测试支座的耐久性。这种试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上支座与下支座是同时作用的,且两个支座之间也会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所以不能很好的模拟上、下支座的实际工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该试验用夹具能够使上下支座在同一种工况下同时进行模拟试验,更贴合上下支座的实际使用工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包括活塞杆、下压板和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平铺在下压板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平铺有车身安装板,所述活塞杆依次从下压板、车身安装板、上压板中穿过,且与上述车身安装板、下压板间隙配合,所述活塞杆在伸出上压板端设有能够调节上压板与下压板间距的调节机构。
上支座放在上压板与车身安装板之间,下支座放在下压板与车身安装板之间,活塞杆依次从它们之间穿过,按照汽车实际安装时的扭矩,通过调节机构调节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的距离,符合汽车实际工况。
在上述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中,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一紧固螺母,所述上压板由活塞杆穿过形成一中心孔,所述紧固螺母外径该中心孔的内径,所述活塞杆伸出上压板端外侧面上设有与紧固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纹。在上下支座分别放入夹具以后,按照汽车实际安装时的扭矩,旋转紧固螺母,调节上压板与下压板的间距。
在上述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中,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上压板上中心孔内壁上的内螺纹以及活塞杆上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在上下支座分别放入夹具以后,按照汽车实际安装时的扭矩,旋转上压板,调节上压板与下压板的间距。
在上述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中,所述的上压板呈圆形。圆形上压板与上支座上端面相对应,贴合汽车实际工况。
在上述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中,所述的下压板上表面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用来放置下支座下端部,其径向尺寸与下支座下部直径相对应。
在上述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中,所述的活塞杆与上压板、车身安装板、下压板分别垂直设置。使活塞杆对上下支座产生一个垂直的作用力,贴合汽车实际工况。
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上支座与下支座在同一个夹具内、针对同一个车身安装板进行模拟试验,所以试验更贴合实际工况、试验数据更可靠。
2、由于活塞杆上设有调节机构,所以上压板与下压板的间距可以得到更灵活的调节。。
3、由于调节机构可调节,所以该试验用夹具适合不同车型的上下支座进行模拟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中的汽车后减震器上下支座耐久试验用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活塞杆;2、上压板;3、车身安装板;4、下压板;5、凹槽;6、紧固螺母;7、内螺纹;8、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74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共视型烟标印刷质量对比观测仪
- 下一篇:石膏板烘干烟气余热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