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涡流烟气脱硫除尘清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0574.1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04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伟东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96;B01D50/0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流 烟气 脱硫 除尘 清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除尘装置,是一种双涡流烟气脱硫除尘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炼油企业的加热炉及催化炉等烟气脱硫除尘一般采用已有的湿式脱硫除尘设备完成,由于这些设备主要是靠离心力将尘粒甩向筒壁,然后尘粒被筒壁上的水膜捕获达到除尘目的。这些设备的不足在于:当尘粒的成分相同时,粒径越小、重量越轻、离心力越小,所以许多粒径小于8μm的尘粒很难被甩向筒壁,有些甚至不能被甩向筒壁,从而无法与水膜接触而被捕获,而烟气中的气相SO2污物更难被有效捕获,导致污染物仍被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这就是虽然许多重污染排放企业虽然安装了除尘设备,但仍有许多污染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这些设备另外的不足是,极易结垢,随着使用的时间增长,清洗困难,运行成本逐渐上升,导致有些企业无法正常开启除尘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涡流烟气脱硫除尘清洗系统,使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湿式脱硫除尘的不足,使烟气中粒径小于8μm的尘粒的能够被捕获,并不易结垢,使除尘系统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双涡流烟气脱硫除尘清洗系统,包括脱硫塔,脱硫塔内腔底部安装吸收液降温槽,吸收液降温槽上部依次设置第一清洗吸收室和第二清洗吸收室,两个清洗吸收室内均安装环状喷管,第二清洗吸收室上部安装自旋涡流器,自旋涡流器有一个碗状分离罩,在碗状分离罩内至少安装一个双锥微粒清除管,每个双锥微粒清除管的上端均安装一个吸收液喷头,碗状分离罩底部开设排污口,排污口与微粒沉淀罐连通,自旋涡流器上部安装雾滴分离器,雾滴分离器有一个集合烟道,集合烟道一侧安装雾滴分离筒,雾滴分离筒上部安装自旋涡流管,自旋涡流管上部为截锥管状,截锥管底部与盘旋管连接,雾滴分离筒底部安装双锥型烟道,双锥型烟道与集合烟道连接,吸收液降温槽通过管道与吸收液供给罐连通,吸收液供给罐通过管道与吸收液自动补给罐连通,自旋涡流器通过管道与微粒沉淀罐连通,微粒沉淀罐通过管道与吸收液澄清池连通。吸收液澄清池通过管道与缓冲罐连通,缓冲罐通过管道与吸收液蒸发加热器连通,吸收液蒸发加热器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压缩罐连接,压缩罐与二氧化硫气体罐连通,二氧化硫气体罐与高纯二氧化硫压缩罐连通。吸收液澄清池通过管道与缓冲罐连通,缓冲罐与再生池连通,再生池上端与浆液罐连通,再生池底端与再生液沉淀池连通,再生液沉淀池与浓渣沉淀罐连通,浓渣沉淀罐与浓渣缓冲罐连通,浓渣缓冲罐与水流旋流器连通。自旋涡流器的碗状分离罩曲面上均布数个双锥微粒清除管。双锥微粒清除管中下部为等径管,等径管上端与长截锥管的小端直径连接,等径管的下端与小截锥管的小端直径连接,等径管处的直径为双锥微粒清除管的最小直径。长截锥管的内壁与双锥微粒清除管的垂直中心线间的夹角α1为8°-15°,小截锥管的内壁与双锥微粒清除管的垂直中心线间的夹角α2为6°-9°。自旋涡流管底端与盘旋管上端的最大直径处连接,盘旋管直径自上端的最大直径处逐渐均匀变小至底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涡流烟气脱硫除尘清洗系统在脱硫塔中安装了自旋涡流器及雾滴分离器等结构,能够同时清除SO2 、SO3,对烟尘中粒径小于8μm的尘粒的捕获率达到90%左右;整个系统不结垢,无压降,经检测,排出的烟气液气比为0.7L/m3-,烟气含水率小于8%,除尘效率大于98%,在层燃炉中烟尘排入浓度小于80mg/Nm3-,脱硫效率大于95%,整个系统运行成本很低,经试验得出为现有技术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维修量极低。整个系统属于开放式自清洁系统,免维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1中脱硫塔内安装的自旋涡流器4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附图1中脱硫塔内安装的雾滴分离筒5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伟东,未经李伟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0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