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RFID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1511.8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5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邹懿;黄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N7/18;G08B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载体 识别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技术是区别于传统条形码、二维码等标签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首先,将电子标签附着于载体表面,进而,在载体通过阅读器识别范围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方式快速读取识别信息,从而达到识别载体信息的目的。其可对多个物品同时识别,操作快捷方便。
在学校、部队、医院等单位都需要保存、管理大量的涉密文档、存储介质等涉密载体,而目前对涉密载体的收发、定密、归档、借阅、点验、查询、检索、解密、销毁等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手段措施还比较欠缺。传统的保密室仅依靠人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存在效率不高、透明度差、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提供一种集涉密载体信息化管理、检索查询、实时监控、报警取证等功能于一体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包括涉密载体身份信息RFID电子标签、中控计算机、读写器、标签打印机、手持式阅读器、固定式阅读器、报警系统和无线收发装置;
优选地,所述报警系统包括联动的视频监控装置和声光报警装置,在固定式阅读器检测到注册的涉密载体非法进出时,声光报警装置进行声光报警的同时,视频监控装置启动,进行静态照片截取与视频录像;
优选地,RFID电子标签贴在涉密载体上,由保密员通过读写器进行涉密载体信息的写入和修改,并将其存储于数据库,由固定式阅读器监控并记录涉密载体出入保密室及办公楼情况日志,由视频监控装置和声光报警装置对非法携带行为进行告警、记录;
优选地,所述固定式阅读器设置在资料室及办公楼大门门框上方,用于识别粘贴有RFID电子标签的涉密载体数字编码与涉密载体的进出方向,并将信息传送给中控计算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规范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等优点,大大减轻了涉密载体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RFID电子标签,2冲控计算机,3读写器,4.标签打印机,5.手持式阅读器,6周定式阅读器,7.视频监控装置,8.声光报警装置,9.无线收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基于RFID技术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涉密载体身份信息RFID电子标签1、中控计算机2、读写器3、标签打印机4、手持式阅读器5、固定式阅读器6、视频监控装置7、声光报警装置8和无线收发装置9。
其中,RFID电子标签1采用PET粘贴式,可粘附于涉密载体上,存储涉密载体相关信息,如涉密文件的名称、编号、密级、发文单位、时间、主题词、借阅权限及借阅人等信息,或者涉密笔记本的编号、用途、密级、型号、责任人等信息。
中控计算机2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与中央控制器,由保密员专人操作,与读写器3和标签打印机4连接,读写器3进行数据读写、借阅登记以及归档检索等操作;标签打印机4将读写器3写入的数据打印成RFID电子标签1;中控计算机2还与手持式阅读器5、固定式阅读器6、视频监控装置7、声光报警装置8和无线收发装置9连通,进行涉密载体身份识别以及监控报警等操作。
固定式阅读器6主要设置在资料室(保密室)门框及办公楼进出口区域,自动读取涉密载体RFID电子标签信息1并识别涉密载体的进出方向,传递至中控计算机2进行身份识别和位置日志记录等操作。
声光报警装置8和无线收发装置9与固定式阅读器一同设置,在中控计算机2收到非法涉密载体身份信息后,声光报警装置8发送报警信号,进行声光报警,同时,视频监控装置7启动,进行静态照片截取与视频录像。
基于无线射频技术,通过RFID电子标签、中控计算机、手持式阅读器、固定式阅读器、视频监控装置、声光报警装置和无线收发装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涉密载体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了涉密载体的规范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管理。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15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