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1989.0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3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8;H01L29/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电 横向 mos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OS器件,具体涉及一种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
背景技术
金属氧化物功率MOS半导体器件,随着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为代表的电力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交流电机的控制,打印机驱动电路。在现今各种功率器件中,横向扩散LDMOS具有工作电压高,工艺相对简单,因此LDMOS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LDMOS器件设计中,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一直都是人们设计此类器件时所关注的主要目标,外延层的厚度、掺杂浓度、漂移区的长度是LDMOS最重要的参数。可以通过增加漂移区的长度以提高击穿电压,但是这会增加芯片面积和导通电阻。耐压和导通电阻对于外延层的浓度和厚度的要求是矛盾的。高的击穿电压要求厚的轻掺杂外延层和长的漂移区,而低的导通电阻则要求薄的重掺杂外延层和短的漂移区,因此必须选择最佳外延参数和漂移区长度,以便在满足一定的源漏击穿电压的前提下,得到最小的导通电阻。RESURF(降低表面电场原理)一直被广泛应用于高压器件的设计中,此原理要求漂移区电荷和衬底电荷达到电荷平衡,以做到漂移区完全耗尽时可以承受较高耐压。
随着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要求,现有的LDMOS设计占有的版图面积较大,这不利于其与其它功能器件集成进一步减小体积,从而扩展应用范围,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有效降低现有的LDMOS的所占硅片的表面积,并能进一步改善器件的性能,成为技术障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此MOS器件减小了器件体积,同时改善了器件的响应时间和频率特性,实现了器件性能参数的长时间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包括:位于P型的衬底层内的P型阱层和N型轻掺杂层,所述P型阱层与N型轻掺杂层在水平方向相邻从而构成一PN结,一源极区位于所述P型阱层,一漏极区位于所述衬底层内,位于所述源极区和N型轻掺杂层之间区域的P型阱层上方设有栅氧层,此栅氧层上方设有一栅极区;所述源极区与N型轻掺杂层之间且位于P型阱层上部开有至少两个凹槽,此凹槽的刻蚀深度为源极区结深的1/4~1/5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侧墙区和顶墙区的掺杂浓度相等,且为凹槽的底部区杂浓度的86~94%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N型轻掺杂层内。
作为优选,所述N型轻掺杂层位于所述漏极区与所述P型阱层之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开有至少两个凹槽,增加了沟道密度加倍,提高了栅宽,提高了轻掺杂层掺杂浓度的设计空间,利于器件整体性能的优化及体积减小,从而降低产业成本。
2、本实用新型凹槽的侧墙区和顶墙区的掺杂浓度相等,可有效避免侧墙区、顶墙区掺杂离子的扩散,实现了器件性能长时间的参数稳定性;其次,侧墙区和顶墙区的掺杂浓小于凹槽的底部区的掺杂浓度,克服了栅宽的影响,保证了器件的开启时间小,减小了高频时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1、衬底层;2、P型阱层;3、N型轻掺杂层;4、源极区;5、漏极区;6、栅氧层;7、栅极区;8、凹槽;9、侧墙区;10、顶墙区;11、底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低导通电阻的横向MOS器件,包括:位于P型的衬底层1内的P型阱层2和N型轻掺杂层3,所述P型阱层2与N型轻掺杂层3在水平方向相邻从而构成一PN结,一源极区4位于所述P型阱层2,一漏极区5位于所述衬底层1内,位于所述源极区4和N型轻掺杂层3之间区域的P型阱层2上方设有栅氧层6,此栅氧层6上方设有一栅极区7;所述源极区5与N型轻掺杂层3之间且位于P型阱层2上部开有至少两个凹槽8,此凹槽8的刻蚀深度为源极区4结深的1/4~1/5之间。
上述凹槽8的侧墙区9和顶墙区10的掺杂浓度相等,且为凹槽8的底部区11杂浓度的86~94%之间。
上述漏极区5位于所述N型轻掺杂层3内。
上述N型轻掺杂层3位于所述漏极区5与所述P型阱层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未经苏州市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19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