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3931.X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4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白志毅;赵永超;李家乐;郭诗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养殖 淡水 贝类 软围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淡水贝类养殖设施,具体涉及一种淡水贝类养殖隔离设施。
背景技术
淡水贝类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贝壳和肉体皆可被人们所利用。某些个体较大的蚌类及螺类可供人们食用,如:田螺、螺蛳、蚌、蚬等;某些淡水贝类的贝壳、肉体及利用河蚌培育的珍珠还是中药材,如:珍珠、丽蚌属贝壳、珠蚌属贝壳、蚬肉、蚬壳等;具有坚厚贝壳的淡水贝类还可以制作纽扣、贝雕等工艺品;另外,淡水贝类生产的珍珠本身就是高贵的工艺品,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如我国三角帆蚌每年生产的淡水珍珠达1000多吨,产值达上亿美元。除上述重要经济价值外,淡水贝类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在淡水底栖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淡水贝类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河流和湖泊是淡水贝类的主要栖息地,但随着人为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干扰日益加剧,如河流挖沙疏浚和各种水利工程,以及湖泊的渔业养殖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淡水贝类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截止到2008年,世界范围内淡水蚌已有37种灭绝,165种被认为可能灭绝,或严重受危,或受危,或易危;世界范围内的淡水螺类有600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于淡水贝类的保护刻不容缓,开展淡水贝类增养殖业是保护淡水贝类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展了淡水贝类增养殖的科学实验。围隔是鱼类增养殖实验最重要的一种中试设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专门针对淡水贝类设计的围隔未见报道。鱼类游动能力很强,为了避免鱼类逃逸,其围隔要做的坚固扎实,因此鱼类养殖围隔成本也相应较高。淡水贝类的活动和摄食方式与鱼类截然不同,淡水贝类栖息于浅滩泥质底或浅水层中,营埋栖生活,靠伸出斧足来活动,属于被动摄食的动物,即以外界进入体内的水流所带来的食物为营养,其食物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为主,也滤食细小的动植物碎屑。目前,淡水贝类养殖主要采用网袋吊养的方式,因此,淡水贝类养殖如同植株栽培,可定点培育。如何针对贝类的生活习性,设计出适合淡水贝类养殖且制作简易、价格低廉的围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填补缺乏适于专门养殖淡水贝类围隔的空白,提供一种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包括围隔主体和附属支架,所述围隔主体包括围隔上纲、围面和围隔下纲,所述围面位于围隔上纲和围隔下纲之间,所述围隔上纲浮于水面之上,所述围隔下纲与池塘底泥紧密接触。
所述围隔上纲的框架由竿子围成,竿子之间通过绳索缠绕固定。
所述围隔上纲的每两根竿子的连接处有一竖直竿子,所述围面的每个侧面内缘的中间部位同样固定一竖直竿子,所述竖直竿子组成的框架即为附属支架。
所述附属支架与围隔上纲之间通过绳索缠绕固定,所述附属支架的下端打桩于池塘底泥中。
所述附属支架和围隔上纲之间固定的绳索有一定空隙,可使附属支架和围隔上纲之间相对活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这种软围隔造价低,建造与拆除方便,尤其适用于淡水贝类的吊养;此外,这种软围隔还适用于以淡水贝类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生长、营养、繁殖、净水效果等生物学特征及其机制的相关试验,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有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养殖淡水贝类的软围隔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其中,1为围隔上纲,2为围面,3为围隔下纲,4为竿子,5为竖直竿子,6为铁丝,7为池塘底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39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