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6366.2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1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辉;林子郁;吕科延;胡博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分类号: | F16C11/04;F16N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体形 缺口 形成 中空 转轴 枢钮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中空转轴枢钮器的创新设计,尤指一种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适合应用于由上盖及底座所构成的折迭式电子设备中,例如笔记型电脑、翻译机等行动装置中。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通讯的发展快速,使得行动装置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最常用的笔记型电脑则为该种行动装置的主力产品;但为了携带方便,行动装置皆有紧实化要求,使其装置零组件的空间也越趋缩小。而笔记型电脑中的枢钮器,则也被要求简化。
在相关的前案,如中国TW新型专利证书号M416315「空心轴铰炼结构」中,提供了一种空心轴铰炼结构,包括有一第一组装架、一第二组装架、以及一连结该第一组装架与该第二组装架的转轴,其中,该转轴为中空体且两端分别具有开口,而该第一组装架与该第二组装架分别具有套设于该转轴的一第一套管部与一第二套管部,且该转轴与该第二套管部分别设有构成结合关的一第一结合部与一第二结合部,使该第一组装架得相对该第二组装架与该转轴产生旋转行程,藉此提升空心轴铰炼于旋转时结构的强度,以及旋转的稳定度。
然而,在此前案中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分别为缺口以及凸块且第二套管部的两端与转轴焊接结合,这将使得整体制造复杂且组合困难,相对成本提高,不利竞争,实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针对先前技术的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提高旋转时的结构强度和旋转的稳定性,且制造简单,降低成本,极具实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中空转轴,内为中空而形成一通道且于该通道两端分别具有供导线穿入的开口,该中空转轴由一第一轴部及一第二轴部所构成,且该第一轴部径向上形成一对卡点;
一作为固定端的第一胞体,具有一第一连接片,该第一连接片一侧延伸出一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该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固定套接于该中空转轴的第一轴部外,且在该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的侧缘相对该对卡点形成卡合的一对缺口;及
一作为转动端的第二胞体,具有一第二连接片,该第二连接片一侧延伸出一第二圆形弹性筒结构,该第二圆形弹性筒结构套接于该中空转轴的第二轴部外从而能相对该中空转轴旋转。
其中,该第一胞体的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为一单胞体。
其中,该第二胞体的第二圆形弹性筒结构为一双胞体。
其中,该第二轴部被该第二圆形弹性筒结构包覆的表面设有储存润滑油的油沟。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中空转轴枢钮器,由于第一胞体在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侧缘缺口卡合该对卡点,组合后第一胞体即形成固定端不再需要其他加工步骤,减少零件制造成本,且组装容易,不需如先前技术以缺口及凸块及焊接结合等复杂方式组合。
以下,将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来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使用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代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图,
图3代表图2中沿A A的剖面视图,
图3A代表图3中第一轴部的剖面视图,
图3B代表图3中第一圆形弹性筒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4代表本实用新型装配于折叠式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请参见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1,装置于一由上盖91及底座92所构成的折叠式电子设备90中,以提供上盖91及底座92相对旋转开启及闭合的功能。
进者,请参见图1至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固定端胞体形成缺口与轴部形成卡点的中空转轴枢钮器1的详细结构,主要由一第一胞体11、一第二胞体12及一中空转轴13所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中空转轴13内为中空而形成一通道131(可参见图3所示)且于该通道131两端分别具有供导线穿入的开口132。中空转轴13主要由一第一轴部133及一第二轴部134所构成,且第一轴部133径向上形成一对卡点135(可参见图3A所示),而第二轴部134表面设有储存润滑油的两道油沟1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63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有双中心距兜孔的轴承
- 下一篇:新型包带的钩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