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给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8640.X | 申请日: | 2012-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5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祥勇 |
主分类号: | A01G27/00 | 分类号: | A01G27/00;A01G25/16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丁修亭 |
地址: | 2735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给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给谁装置,是建立在机械传感器之上的一种自动给水栓。
背景技术
中国CN101922565A申请公开的背景技术部分给出了淹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的一种自动给水栓,所引用的现有技术是中国多家水利厅联合引进的日本的自动给水栓技术。
参见说明书附图1,是日本方案自动给水栓的结构原理,其主要由给水栓本体8和控制该给水栓本体供断水切换的传感器1,该传感器是机械式传感器,在没有电力介入的情况下,实现水田水位的自动控制,以避免因光电传感器需要电力自持,导致受限于各种因素相应,如电力不足,气温影响等因素,导致不能够实现水田水位的自动控制。
其中给水栓本体包括一可安装于供水设备上的刚性的出水管6和设置于该出水管管口的隔膜7,在该隔膜上侧形成一隔膜室,从该隔膜室引出第二控水管10,并从所述出水管引出第一控水管5;所述传感器则包括浮子机构4和受控于该浮子机构的切换装置11,其中切换装置包括受控于所述浮子机构的可上下移动的控制球2和容纳该控制球的具有三个口的壳体,其中位于下部的一个口连接所述第一控水管,上部一个口连接所述第二控水管,一个口位于所述壳体底部,作为排水口3使用。
在图2所示的第一状态,处于下水位(因应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图1中为过渡状态),极限下水位时,控制球2封堵上部,浮子机构控制所述控制球使第二控水管与所述排水口连通,第一控水管也与排水口连通,此时,隔膜室内的水压近于零,所述出水管内的水压作用于隔膜的压力大于隔膜另一侧压力而实现给水;随着浮子机构的浮子上移控制球逐渐下移,第二控水管与第一控水管形成连通,出水管的压力水由第二控水管与第一控水管连通,隔膜上部的压力大于下部出水管给隔膜的压力,此时隔膜下移,逐渐将出水管关闭,实现停水。
虽然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机械传感器控制给水栓自动给水,不过中间控制过程比较常,排水口3始终处于排水的状态,当然,排水口位于水田内倒也不会产生浪费,问题在于控制球完全封堵排水口3时才能实现给水栓的彻底停水,实际上第一状态根本无法形成,或者说只有在给水栓第一次使用时是第一状态。
发明人认为,设计人员起初的目的可能在于到第二控水管10的压力等于第一控水管1的压力时,因顶托,使得排水口3排出的水来自第一控水管,能够实现所述的第一状态。即便如此,由于控制过程比较长,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排水口被逐渐封堵,第二控水管10的压力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出水管6是逐渐被封堵的,那么后期的出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水田内水的自然消耗,而处于一种动态平衡,那么控制球完全封堵排水口3也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自动给水栓控水能力有限,以至于一直使水田处于高水位的状态,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切实控制水位的自动给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给水装置,包括给水栓本体和控制该给水栓本体给水状态的传感器,其中给水栓本体包括用于连接给水设备的出水管和通过给定压力接触封堵于该出水管管口的隔膜及形成于隔膜上侧的隔膜室;所述传感器则包括浮子机构和通过杠杆机构受控于该浮子机构的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具有连接于所述隔膜室的第二控水管和连接于所述出水管的第一控水管,且该切换装置下端设有排水口,还包括控制所述浮子机构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包括一构成第二浮子的导杆,匹配地在所述浮子机构的第一浮子上竖直设置以对所述导杆导向的导孔;且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水平地导向于该控制机构机架且联成一体的推杆和锁杆,其中锁杆压在第一浮子上形成锁止,而所述推杆通过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导杆上,以把导杆的竖直运动转换成推杆的水平运动,以在预定行程内使锁杆脱锁;同时,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推杆和锁杆复位的装置。
依据上述结构的自动给水装置,主要改进之处体现在传感器部分,进一步的,表现在对传感器的控制上,增加一个控制装置。依据上述结构,第一浮子被锁杆锁止,随着也水位的提高,第二浮子会上升,并且驱动推杆水平移动,水平移动的推杆带动锁杆水平移动,处于解锁过程中。当导杆上升到一定程度,导致锁杆脱锁,第一浮子迅速上移,中间过程时间极短,从而使得排水口被迅速封闭,理论上不存在排水口被渐渐封闭的过程,那么隔膜内的压力也不渐进增压,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压完毕,完成对出水口的封闭。因此,能够实现对排水口的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祥勇,未经孟祥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86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