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护套新型填充超六类非屏蔽数据通信对绞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2590.2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42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刘雅梁;方新春;杨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4 | 分类号: | H01B11/04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套 新型 填充 超六类非 屏蔽 数据通信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尤其涉及一种双护套新型填充超六类非屏蔽数据通信对绞电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六类非屏蔽对绞电缆中,主要采用十字分隔架为主的六类无屏蔽线缆,在设计这一类产品时,过去人们主要考虑的是防止电缆内部的电磁干扰影响,通过将不同节距的线对绞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降低平行敷设的电缆内线对之间的电磁干扰,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电缆内部线对间的电磁干扰,但是对电缆与电缆或外界之间的电磁干扰包括外来干扰效果不佳,传输性能也仅在350MHZ以内。
简单地说,外来干扰是电缆内部一个线对上测量的、从相邻电缆感应的噪音,尤其在布线时,通常是数根超六类线缆同时进行敷设,这时无法控制相邻两根或多根电缆之间同一绞距的线对之间的距离,因而增加了线对间的电磁干扰。此种干扰对主串回路及被串回路的信号传输具有严重影响,通常会造成信号失真、误码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护套新型填充超六类非屏蔽数据通信对绞电缆,它实现了传输10G以太网的相关要求,解决了电缆与电缆或外界之间的外来电磁干扰,同时也解决了现行市场上超六类线缆线径大,不利灵活敷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护套新型填充超六类非屏蔽数据通信对绞电缆,包括电缆内芯和依次包覆于该电缆内芯外的内护层和外护层,所述电缆内芯包括四组对绞线和填充条,所述填充条呈两个背靠背且相互错开的U形状并形成两个分割区:第一分割区和第二分割区;所述每组对绞线由两根芯线以不同节距扭绞组成,所述每根芯线由导体和外部包覆的绝缘层组成;所述第一、二组对绞线设置在第一分割区内,第三、四组对绞线设置在第二分割区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护层的内侧面呈锯齿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四组对绞线和填充条形成的电缆内芯以相同节距绞合在所述内护层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条为聚乙烯(PE)、氟塑脂(FEP)和无卤(LSZH)材料之一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护层和外护层分别由聚氯乙稀(PVC)、氟塑脂(FEP)和无卤(LSZH)材料之一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线的导体由低氧铜或无氧铜材料经拉丝和退火绞合制成,所述芯线的绝缘层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氟塑脂(FEP)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层厚度为0.24-0.28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护层厚度为0.3-0.4mm;所述外护层的最厚点的厚度为0.55-0.65mm,最薄点的厚度为0.25-0.3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护层的平均线径为6.95-7.35mm,外护层上的锯齿为16齿,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护层的内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对绞电缆从结构上加以创造新,由两背靠背且错开的U形填充条和锯齿型外护层来改变相邻线缆间的距离,即通过增加相邻线缆的距离及减小线缆外径的双重方式来有效地防止外来电磁干扰,增大了布线时的灵活性。本电缆产品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均能满足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也能满足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所要求的防火阻燃性能,具有使用方便、便于敷设的优点。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对绞电缆可满足智慧建筑综合布线时所需的五类、超五类、六类、超六类对绞电缆的要求,使用频率最高可达650MHZ。产品外观成椭圆形,能够支持100BASET ATM、千兆以太网、令牌环网等网络,适用于室内、外架空和管道布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护套新型填充超六类非屏蔽数据通信对绞电缆的剖面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外护层 2——内护层
3——对绞线 4——填充条
5——第一分割区 6——第二分割区
7——导体 8——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25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