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垫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7023.6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9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亚;李波;张娜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百蔚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23/00 | 分类号: | B66B23/00;F16F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1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振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扶梯配件,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垫。
背景技术
由于扶梯设备具有功率小、传输效率高的优点,目前大型商场以及各机场、地铁等都大量采用扶梯设备而非传统的电梯设备。扶梯设备由于其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重量不定的运输负载,通常在扶梯导轨下方需要设置减振垫。现有的减振垫多采用方形外观,主要是为了与导轨有较好的咬合。但是随着扶梯负载的逐渐增加、功率的逐渐增大,需要一种材料更为节省且减振效果更好的减振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减振效果更好且材料更为节省的减振垫。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减振垫,其包括: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垫块,所述底座呈椭圆形,所述垫块呈圆柱形,且所述垫块的底面直径值等于所述底座的短轴值。椭圆形的底座固定效果更好,且受力范围不变,节省了大量原料。
在上述减振垫中,所述减振垫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垫块上方的盖板,所述盖板具有通孔,一螺钉的螺杆穿过所述盖板的通孔,螺帽填挤于所述垫块内部,所述螺帽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直径。设置盖板使得减振垫所承受的压力大部分由盖板分压出去,延长了垫块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减振垫中,所述底座的长轴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螺纹通孔。
在上述减振垫中,所述底座为钢材底座且其邵氏硬度为50至55°。硬度较高的钢材底座使得底座的使用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
在上述减振垫中,所述垫块为橡胶垫块。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椭圆形的底座使得整个减振垫的材料减少并且受力范围不会因为材料的减少而减小,硬度较高的钢材底座同样使得底座的使用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节约且减振效果更佳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垫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垫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2,图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垫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1、图2中,减振垫包括底座1、位于底座1上方并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垫块2、位于垫块2上方的盖板3、盖板3上具有一通孔,螺钉4的螺帽40穿过该通孔并填挤于垫块2内部,螺钉4的螺杆41伸出该通孔外以与外部设备螺接。
底座1呈椭圆形,在其长轴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螺纹通孔10,该两个螺纹通孔10用以将底座1以及固定连接于底座1上的垫块2、盖板3等固定于地面上。本实用新型中,椭圆形的底座1的长轴长度为110厘米至120厘米。底座1采用钢材制成,以保证其运行寿命,优选地,钢材的邵氏硬度为50到55°。
垫块2呈圆柱状,圆柱状的垫块2的底面直径等于椭圆形的底座1的短轴长度且垫块2的底面圆心与底座1的中心点重合。垫块2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于底座1上。垫块2由于需要起到减振作用,因此垫块2需要有一定伸缩性。本实用新型中,垫块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盖板3呈长方体状,表面光滑以与垫块2紧密接触,盖板3采用与底座1同样材质的钢材制成。盖板3承受减振垫上部的压力,避免压力直接作用于减振垫2从而减小垫块2的使用寿命。盖板3上具有一通孔,螺钉4的螺杆41伸出该通孔外且螺钉4的螺帽40填挤于垫块2内。螺帽40的底面直径大于该通孔的直径使得螺钉4不会脱离该盖板。螺杆41与外部设备螺接。
装配时,首先将螺钉4的螺杆41穿过盖板3的通孔,并锁定螺杆41,而后挤压垫块2使得螺钉4的螺帽40填挤于垫块2内并通过胶水粘结盖板3与垫块2;最后将底座1粘结于垫块2下方,并利用螺纹通孔10锁定底座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百蔚电梯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百蔚电梯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70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