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交通隔离开关本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3207.3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3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魏以德;王斌;杜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工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1/00 | 分类号: | H01H31/00;H01H1/42;H01H1/58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隔离 开关 本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开关,特别是用于地铁供电线路,额定电压DC1800V,额定电流4000A的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大直流隔离开关用大直径双导向触头装置”(201110221952.2)其动触头是一大直径导电性良好的环形结构,静触头由内外两圈触指组成。合闸后电接触较可靠,通流能力较大。其缺点是,其一,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合闸只能是平动方式而不是动触头转动方式,对电机动力而言,动力传动机构较复杂、能耗较大。其二,静触头依靠内、外触指的弹簧力形成对动触头的压接力,该压接力由于环形结构原因,仍存在电接触头可靠性欠缺的问题。而现有隔离开关(如201020617511.5)的动触刀均装在转轴上。转轴与接线板之间铰接或者直接铰接在铰座上,因而,在超负荷情况下,这种结构在动触刀与转轴接合部以及转轴与接线板的铰接处的电接触面小,通流能力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触头组件嵌合力均衡、便于调节长度以适应负荷变化,同时动触头组件中动触刀与接线板之间接触面积大、散热好、通流能力大的轨道交通隔离开关本体。
本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道交通隔离开关本体,由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组成,所述动触头组件结构为:动触刀安装在转轴上,动触刀上焊接有导电板, 软连接由多层条形铜片叠合并弯曲为“U”字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个联接板上构成;两个软连接左、右对称设置:每个软连接两端的联接板分别经螺栓固定在动触刀组件的导电板与“T”字型的接线板之间;
所述静触头组件结构为:槽钢形的触刀夹板的两个侧立板上固定有两根锁杆,该两根锁杆上依次挂有多个单元钳形构件,相邻两个单元钳形构件之间的两根锁杆上挂有一个工形板;上述单元钳形构件结构为:两个左触指重叠并挂在一根锁杆上,与左触指对称的两个右触指重叠并挂在另一根锁杆上,两个左触指中上部外侧的凹坑内有一圆柱销,两个右触指中上部外侧的凹坑内有另一圆柱销,一根拉簧挂在上述两个圆柱销中部的环形凹槽上。
上述软连接的铜片为100层,每层铜片厚度为0.1mm,每层铜片的长×宽为120mm×60mm。
上述软连接的铜片上有镀银层,动触刀上有镀银层。
上述动触刀安装在绝缘转轴上。
上述两根锁杆分别架设在触刀夹板的两个侧立板的孔上,两个锁杆的外端经挡圈固定。
上述触刀夹板的两个侧立板之间经螺钉固定有外接触臂,外接触臂上设置有接线孔。
当动触刀插入钳形触头时,电流通过钳形触头、动触刀和双回路软连接、接线板形成通路。采用双回路软连接,是满足了动触刀转动时活动部位导体的散热、电寿命和机械寿命的需要。本隔离开关本体作为GGN-15/4000轨道交通隔离开关上,于2011年7月在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通过了型式试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现有隔离开关的动触刀在其铰接处的电接触不良、通流能力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动触刀与接线板之间由软性多层叠合铜片通过螺栓压接方式连接,因而,具有接触面积大,接触部位压力大,接触电阻更小,通流能力更大的特点。同时,多层叠合铜片的双回路软连接相对于现有铰接结构而言,具有散热能力强、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
2、方便拆卸、组装,适应性强
当电流负荷大时,可适当增加单元钳形组件的个数;
当电流负荷小时,可适当减少单元钳形组件的个数。
3、与外接触刀相配合时接触压力大、接触电阻小
当外接触刀向上运动插入钳形触头时,两排触指将沿弧形箭头方向向两侧张开。拉簧的压力使触指的两端同时将外接触臂和外接触刀的接触面压紧。
工作时,电流通过外接触刀,钳形触头,外接触臂形成通路。
当外接触刀退出钳形触头时,电源被断开。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图4分别是动触头组件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后视图。
图5、图6、图7分别是图1所示动触刀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图8、图9分别是图1所示软连接组件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图10、图11分别是图2所示第一种绝缘子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12、图13分别是图2所示第二种绝缘子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14是图3所示绝缘转轴的主视图。
图15、图16、图17分别是图1所示接线板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图18、图19分别是图1所示导电板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工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中工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32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