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3339.6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4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肖珉;袁秀坤;朱四平;李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F03D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贺元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风光 互补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体是一种便携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它具有便于流动使用的特点,特别适合农牧民、野外勘探人员以及部队野外作业使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世界各国把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就包括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开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进行发电,是一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发电系统,应用前景可观。
目前,公知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有两种结构。其中,第一种是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独立安装在地面上(参见图1),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的电力输入端相连,由控制器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整合后输出稳定电力;第二种是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即把太阳能光伏组件通过支架支撑在风力发电机的主支架上(参见图2),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的电力输入端相连,由控制器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整合后输出稳定电力,该发电系统的结构相较第一种发电系统结构而言,减少了占地面积。但是,前述两种结构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永久结构安装,这使得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拆卸麻烦,可移动性差,不能满足农牧民、野外勘探人员及部队野外作业等流动性人员的使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流动使用的便携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组件和控制器,所述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的电力输入端相连,由控制器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力整合后输出稳定电力;所述发电系统还包括收纳箱和支架,所述收纳箱由多个壳体构成瓣状结构,在至少一个壳体的内面设有太阳能光伏组件,所述支架的顶端与风力发电机连接。
所述支架的底端通过连接座连接在收纳箱上。
所述连接座由支撑架和定位块构成,支撑架用作连接支架,定位块设置在收纳箱上,用作对支撑架的底端定位。
所述支架上设有多根拉紧绳,这些拉紧绳的另一端与收纳箱或地面或地面建筑物连接。
所述拉紧绳为钢丝绳。
所述支架为伸缩结构。
所述风力发电机以铰接方式连接在支架的顶端。
所述收纳箱由三个壳体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影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发电性能的前提下,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组件有效组合在一起,并将其设计成可折叠的收纳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它的移动性,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流动使用,能够满足农牧民、野外勘探人员及部队野外作业等流动性人员的使用要求,有助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发展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一种操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风力发电机1、太阳能光伏组件5、控制器、收纳箱3和支架2。
其中,风力发电机1主要由电机1-2、叶片1-3和尾舵1-1等构件构成,风力发电机1的电力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力输入端相连。太阳能光伏组件5的电力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力输入端相连。风力发电机1和太阳能光伏组件5提供的电力由控制器整合后向用户输出稳定电力。
收纳箱3由三个(该数量根据具体设计而定,可以是其它数量,例如四个、五个等,但至少应为两个)壳体3-1构成瓣状结构,在每一个壳体3-1的内面设有太阳能光伏组件5。在收纳箱3的中心位置设有连接支架2的连接座6,该连接座6由支撑架6-1和定位块6-2构成,支撑架6-1用作连接支架2,并根据不同的地势来调整合适的支撑高度,定位块6-2设置在收纳箱3上,用作对支撑架6-1的底端定位。前述的连接座6除了该结构外,还可以是其它的,例如简单的设计一个插筒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33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