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4343.4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5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林育政;洪聪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V1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015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该电子装置中的发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在制程与材料方面的不断改良,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日光灯或省电灯泡,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耗电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发光响应时间短及体积小等特性,因此也逐渐地应用于照明设备、灯箱、发光模块或背光模块中。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作为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源之发光模块1侧视示意图。发光模块1包括一光源11、一导光板12以及一个反射片13。其中,光源11可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例如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图1中只显示出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条的侧面图。
光源11是设置于导光板12之侧边,并分别发出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入光面121入射至导光板12。导光板12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线的传输方向,并由光线于导光板12内部进行折射及反射,可使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出光面122射出,并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另外,反射片13是设置于导光板12之底面123,以将反射至底面的123光线再反射回导光板12内。
然而,由于上述的发光模块1为均匀的面光源,因此,不仅射出光线之光强度为固定而无法改变,而且,于应用面上来说,发光模块1也大受限制而无法将其应用于需要光强度多变化之一电子装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模块、电子装置及光强度改变方法,可达到多样化的光强度输出,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在所述的外壳内包括:一发光模块;所述的发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导光单元;所述的至少一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密度及一第二密度的微结构;以及至少一发光单元;所述的至少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于该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并发出一光线由该入光面射入该导光单元;该导光单元与该发光单元能相对转动,使该导光单元相对该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且分别对应该第一密度及该第二密度的微结构,当该光线通过该第一位置之该第一密度微结构,并射出该导光单元时具有一第一光强度,当该光线通过该第二位置之该第二密度微结构,并射出该导光单元时具有一第二光强度;一传动单元;所述的传动单元与该发光单元或该导光单元连接;以及一驱动单元;所述的驱动单元驱动该传动单元,以使该导光单元与该发光单元可相对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达到多样化的光强度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发光模块之侧视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发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
图3A、图3B及图3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态样之发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发光模块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之传动单元与导光单元的不同连接示意图;
图7A至图7D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态样之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发光模块或电子装置的光强度改变方法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提供一种可达到多样化的光强度输出之发光模块、电子装置及光强度改变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发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导光单元以及至少一发光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密度及一第二密度的微结构。发光单元对应设置于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并发出一光线由入光面射入导光单元,其中,导光单元与发光单元可相对转动,使导光单元相对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且分别对应第一密度及第二密度的微结构,当光线通过第一位置之第一密度微结构,并射出导光单元时具有一第一光强度,当光线通过第二位置之第二密度微结构,并射出导光单元时具有一第二光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的形状包含盘状、弧状、柱状或球状。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与发光单元可相对转动系为导光单元转动或发光单元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位于导光单元之一出光面,且光线是由出光面射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43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温冷却法降低氯代烷中水份含量的装置
- 下一篇:新型无塔多水雾化喷嘴式除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