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袋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4417.4 | 申请日: | 201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8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徐雷鸣;陈辉;李常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雷鸣;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50 | 分类号: | A61B17/5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久林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化道 异物 取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异物取出袋,尤其涉及一种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袋。
背景技术
消化道异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位于上消化道的异物有10%~20%可以在内窥镜下取出,0.4%~14%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方法简单,成功率高,禁忌症和并发症比较少,病人痛苦小,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但还有部分异物,例如巨大异物(长度超过5cm,宽度超过2cm),有意或无意吞下的钉头、义齿等等,这些异物如果采用常规取出网兜进行内窥镜手术,容易对消化道造成划伤,会加重病人的痛苦,因此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袋,适合不同类型的异物,本实用新型和内窥镜协同操作,可以容易地取出上消化道内体积较大或者带钉状、针状的异物,且不划伤消化道,减轻病人痛苦。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袋,包括控制线和纳物袋,所述纳物袋包括纳物袋本体,纳物袋本体前部设有凸起观察窗,纳物袋本体上部设有纳物外口,所述纳物外口边缘设有环状通道,该环状通道在纳物袋本体后部形成有开口,所述控制线上套设控制线管道,控制线的远端通过所述开口穿过纳物袋的整个环状通道从而通过拉动控制线能够打开或者收紧纳物袋的纳物外口,控制线的近端连接用于拉动控制线的手控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环状通道为软管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纳物袋本体长度为5~15cm。
作为优选,所述纳物外口呈椭圆形,长径为5~12cm,宽径为2~7cm。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线为钢丝、镍钛合金丝或者防割纺织线。
作为优选,所述纳物袋本体呈椭球状。
作为优选,所述纳物袋的纳物外口前端到凸起观察窗的距离为0.2~1cm。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附带在内窥镜上进入上消化道内,能够取出上消化道内体积较大的异物(如胃石、玩具)和带有金属锋利物的异物(如带有倒钩的异物、有脚的义齿)及现有内镜无法取出的物体,并且将异物置于取出纳物袋内从而能够在拖出异物时保护消化道不受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线可以控制纳物外口的打开和收紧,防止异物从取出袋里掉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附图中,1、纳物袋;2、纳物袋本体;3、凸起观察窗;4、环状通道;5、控制线;6、控制线管道;7、内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袋,包括控制线5和纳物袋1,所述纳物袋1包括纳物袋本体2,纳物袋本体2前部设有凸起观察窗3,纳物袋本体2上部设有纳物外口,所述纳物外口边缘设有环状通道4,该环状通道4在纳物袋本体2后部形成有开口,所述控制线5上套设控制线管道6,控制线5的远端通过所述开口穿过纳物袋1的整个环状通道4从而通过拉动控制线5能够打开或者收紧纳物袋1的纳物外口,控制线5的近端连接用于拉动控制线5的手控部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纳物袋1呈椭球状,长径为10cm,所述纳物外口呈椭圆形,长径为8cm,宽径为5cm,所述纳物外口前端到凸起观察窗3距离为0.5cm。环状通道4壁与纳物袋本体2材质相同,由医用塑料、医用乳胶或医用橡胶制成。所述的控制线5穿过整个通道,因此,纳物外口是可以打开和收紧的。凸起观察窗3是透明材质的,内镜7通过纳物外口进入纳物袋1内,凸起观察窗3可以固定在内镜7头部,防止脱落,因此凸起观察窗直径不能太大或太小,要与内镜头部吻合。
使用时,将内镜7通过纳物外口进入纳物袋1中,将凸起观察窗3固定在内镜7头部;纳物袋1和内镜7一同进入胃腔后,将纳物袋1置于最佳工作位置,将内镜7置于纳物袋1外,由异物抓取钳将异物抓起后放入纳物袋1内,然后用控制线5将纳物外口收紧。内镜7退出体外,纳物袋1随之拖出体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雷鸣;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未经徐雷鸣;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44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腰椎后路动态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动物盲肠结扎穿孔术的穿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