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及其模切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6754.7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3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高羿;方宏新;陈勇;张柏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B21D28/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包装 电池 结构 及其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包装电池的极耳结构,以及制作该极耳结构的模切夹具。
背景技术
软包装电池一般包括电芯和容纳电芯的包装袋,电芯上焊接有极耳,且极耳从包装袋中穿出。其中,包装袋一般为一层薄而软的复合膜。复合膜经过裁切、成型后与内部的电芯紧密贴合。电芯的任何波动均会表现为电池尺寸的变化。因此,软包装电池的外观尺寸控制一直是电池制造工艺的难题。
极耳是连接用电器和电池的唯一纽带,也是能量传输的桥梁。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极耳被焊接于内部电芯的极片上,参与电芯的卷绕制程,然后与复合膜一起进行电池顶部的封口,外露部分则用于和用电器连接。也就是说,极耳具有连接电芯、电池顶部密封和与外部用电器对接的三重作用。由于其参与电池的全部制程,极耳定位误差累积严重,极耳外露部分位置波动较大。
传统的软包装电池使用四方形的极耳,如图1所示,其包括外露极耳部分1、电池内部极耳部分2和极耳胶内极耳部分3,三个极耳部分均为等宽的四方形,且外露极耳部分1、电池内部极耳部分2和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3为一体结构,焊接前一次成型,且极耳胶4呈四方形。
在电芯制作过程中和复合膜封口时,先后使用夹具固定极耳位置和包装膜右侧边缘位置5的距离,以达到控制外露部分极耳1的位置的作用。显然,此结构方式的控制步骤多,误差累积明显。同时,由于制作过程中电芯和包装材 料均柔软而蓬松,夹具定位基准点难以确定,导致极耳位置的精度较低。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外露极耳部分位置精度的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以及用于制作该极耳结构的模切夹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外露极耳部分位置精度的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包括外露极耳部分、电池内部极耳部分和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和极耳胶,所述外露极耳部分的宽度小于电池内部极耳部分的宽度,所述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上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下部的宽度,所述极耳胶呈L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外露极耳部分的宽度比电池内部极耳部分的宽度窄0.2~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极耳胶的L型的拐角为直角或者弧度为45°~90°的圆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的一种改进,当所述极耳胶的L型的拐角为直角时,L型结构的宽度为0.1~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的一种改进,当所述极耳胶的L型的拐角为弧度为45°~90°的圆弧形时,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为0.1~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极耳的左右两侧为对称结构,且两个切刀的水平部分朝外。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结构消除了由于极耳焊接、电池封口定位等工序导致的外露极耳部分位置的累计误差,提高了外露极耳部分位置的精度,提高了极耳的边距一致性和宽度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包装电池极耳的模切夹具,包括拉杆、分别固定在所述拉杆同侧的两个L型切刀,两个切刀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的模切夹具的一种改进,所述L型的拐角为直角或者弧度为45°~90°的圆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的模切夹具的一种改进,当所述L型的拐角为直角时,L型结构的宽度为0.1~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的模切夹具的一种改进,当所述L型的拐角为弧度为45°~90°的圆弧形时,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为0.1~2mm。
在电池制作完成后,采用本实用新型软包装电池极耳的模切夹具对电池外露极耳部分进行模切成型,使外露极耳部分的宽度小于电池内部极耳部分的宽度,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上部的宽度小于极耳胶覆盖极耳部分下部的宽度,且极耳胶呈L型,从而消除电芯内部极耳焊接、电池封口定位误差带来的外露极耳部分位置波动大的问题,达到提高极耳位置精度的作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包装袋易于裁切的特点,在电池成型后使用模切刀具对极耳边缘进行模切,由于定位基准稳定,且定位一次完成,因此控制精度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实现起来操作方便,简捷,利于生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67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