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空球囊扩张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7031.9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7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伟;管生;韩新巍;王稼祥;杜鲲;彭强;闫保君;徐浩文;马南;马秀现;胡小波;张建好;郭新宾;李明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伟 |
主分类号: | A61M29/02 | 分类号: | A61M29/02;A61M25/10;A61M16/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姜振东 |
地址: | 450051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扩张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应用于血管内或气道内的中空球囊扩张导管,其在扩张时球囊中间呈现贯穿前后的空间因而不阻断被扩张管道的血流或气流。
背景技术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各种球囊扩张导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介入手术,如:顺应性球囊、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低压球囊、耐高压球囊、反搏球囊、冷冻球囊、涂药球囊、各种球囊扩张式支架、球囊扩张式人工主动脉瓣。
目前,在进行各种球囊扩张成形术时都需要暂时完全阻断血流,血流的完全阻断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巨大变化而带来以下一系列问题:1、为防止血栓形成需要全身肝素化,这增加了出血的风险;2、血流的阻断引起远端器官的严重缺陷,增加器官坏死或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3、多数球囊扩张的时间一般在几分钟之内,这大大降低了球囊扩张手术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涂药球囊;4、血流的完全阻断,血流冲击力加大,各种球囊扩张式支架和球囊扩张式人工主动脉瓣的移位率增加,导致手术失败率上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中空球囊扩张导管,该中空球囊扩张时球囊中间会出现贯穿前后的空间因而不阻断管腔的血流或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中空球囊扩张导管,包括导丝腔和同轴套装在导丝腔上的外套管组成,在外套管下端设有一环绕外套管的中空球囊,中空球囊两端分别通过球囊连通管与外套管连通。外套管不可扩张,其作用为向球囊连通管输送扩张球囊造影剂的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中,中空球囊两端分别通过对称分布的两根球囊连通管与外套管连通;中空球囊两端也可分别通过均匀分布的三根或四根球囊连通管与外套管连通。球囊连通管不仅起向球囊输送扩张球囊造影剂的作用,而且其固定球囊的作用;球囊连通管耐高压性远高于球囊。
球囊由外膜和内膜合围而成,其两端与球囊连通管相通;球囊位于扩张状态时,内膜包裹部分为通过血流和气流的中空部分,球囊部分直径与其中空部分比例根据情况而定;球囊直径和长度根据用途而定,直径15mm-30mm球囊可用于腔静脉或主动脉,直径5mm-10mm球囊可用于髂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颈动脉等,直径2mm-4mm球囊可用于冠状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膝下动脉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中空球囊扩张时不阻断血流或气流,血流或气流动力学变化不大;(2)远端血管血栓发生率降低;(3)本中空球囊持续扩张时间可以延长,根据疾病情况持续扩张10分钟--3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增加单纯球囊扩张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涂药球囊效果更好;(4)本中空球囊扩张式支架或中空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膜,支架或人工瓣膜移位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相关并发症下降;(5)制造容易,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根球囊连通管时,球囊扩张时)。
图2本实用新型的球囊处的截面剖视图(三根球囊连通管时,球囊扩张时)。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球囊连通管处的截面剖视图(三根球囊连通管时,球囊扩张时)。
图中:1-导丝腔接口;2-球囊接口;3-外套管;4-导丝腔;5-中空部分;6-球囊;7-球囊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空球囊扩张导管,包括导丝腔4和同轴套装在导丝管上的外套管3组成,在外套管3下端设有一环绕外套管的中空球囊6,中空球囊6两端分别通过两根(也可为三根或四根)球囊连通管7与外套管3连通。
扩张时球囊6中间呈现贯穿前后的中空部分5,因而不阻断被扩张管道的血流或气流。
导丝腔接口1、球囊接口2可接普通注射器、压力泵、三通等;
导丝腔根据不同球囊直径大小不同可通过0.038、0.035、0.018、0.014等导丝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伟,未经王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7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