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电控化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8261.7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7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段旭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段旭忠 |
主分类号: | F02M7/10 | 分类号: | F02M7/1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李琪 |
地址: | 735005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化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部件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用的电控化油器,尤其是一种用步进电机控制化油器供油,能为发动机提供符合排放要求空燃比混合气的摩托车电控化油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通常使用化油器来制备混合气,启动由电子加浓装置或手动加浓装置完成,而行驶工况的混合气浓度是靠化油器怠速量孔、主量孔、油针、喷嘴和空气量孔等相关零件及化油器本体的加工尺寸来控制。电控化油器保留了原化油器的供油系统,发动机仍是由原供油系统供油。不同之处只是在化油器怠速空气量孔处加装压电陶瓷双晶片阀,电子控制单元(ECU)通过采集负压传感器信号、氧传感器信号、发动机转速等信息,实时准确地检测发动机工作时的负荷工况,根据发动机的实际工况,ECU系统控制安装于化油器上的压电陶瓷ACV执行阀的不同开度,控制空气量孔流体的流量,使进入发动机的油气达到最佳的混合比(理论空燃比),将混合气空燃比的稀浓峰值最小化,使催化转化器处于最佳工作条件(理论空燃比),减少HC、CO、NOx的排放量。但由于化油器在制造过程中对零件和化油器本体的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加工过程中难以保证本体加工精度和零部件的尺寸精度,造成化油器装配后存在一致性难以保证的问题,也就不能保证化油器能够制备出满足发动机要求的混合气能,特别是现行国Ⅲ排放标准,对化油器的一致性要求更高,致使量产的化油器更难以保证一致性的要求,使装配化油器的摩托车难以达到国标排放的检测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电控化油器,能够保证一致性的要求,使摩托车的废气排放达到国标排放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电控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电子控制单元和多个传感器,化油器本体内设有控气阀座,控气阀座上安装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位于控气调节器内,控气调节器设置于控气阀座上,控气阀座内加工有控气阀柱塞孔,控气阀柱塞孔内设有控气阀柱塞,步进电机通过一升降机构驱动控气阀柱塞沿控气阀柱塞孔内壁往复移动;控气阀柱塞内竖直安装有可沿控气阀柱塞的内壁往复移动的加浓柱塞,加浓柱塞的下端烧结有加浓密封圈,加浓柱塞与升降机构之间设有回位弹簧;控气阀柱塞孔底部设有加浓油嘴,加浓柱塞内设有加浓油针,加浓油针的一端与加浓柱塞连接,加浓油针的另一端伸入加浓油嘴内,加浓柱塞可带动加浓油针移动;
控气阀柱塞孔的侧壁上分别加工有进气孔、补气进气口、加浓进气孔和加浓油孔;进气孔通过补气道与节气门和喉管之间的空间连通,加浓油孔位于加浓喷嘴和补气进气口之间,加浓油孔通过加浓油道与节气门和引擎接口之间的空间相通;
升降机构包括相连接的螺杆和螺杆座,螺杆与步进电机相连接,螺杆座与控气阀柱塞固接。
控气阀柱塞内设有用于限制加浓柱塞行程的卡圈。
本实用新型电控化油器利用氧传感器反馈空燃比信号、节气门位置传感器配合发动机转速信号感知发动机所处工况,结合发动机温度信号,经ECU计算后发出指令控制步进电机动作,在发动机启动时自动控制启动加浓混合气供给,启动后在行驶工况自动对进气孔的补气量进行调节,自动调节各工况点的空燃比,达到自动控制发动机空燃比的目的,使摩托车发动机能达到国Ⅲ排放的要求,在节油的同时,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使摩托车不受环境和化油器制造误差的影响,也不影响整车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控化油器补气阀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控化油器加浓油道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控化油器进气孔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控化油器补气道剖面示意图。
图中,1.化油器本体,2.控气调节器,3.螺杆,4.螺杆座,5.补气进气口,6.加浓进气孔,7.加浓柱塞,8.加浓密封圈,9.加浓油针,10.加浓喷嘴,11.控气阀柱塞,12.加浓油孔,13.加浓油道,14.进气孔,15.补气道,16.回位弹簧,17.步进电机,18.节气门,19.喉管,20.控气阀柱塞孔,21.控气阀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段旭忠,未经段旭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82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倍速滑块机构
- 下一篇:含哌嗪乙酰肼的双芳基脲类衍生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