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波纹铜管外护套防火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8583.1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2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任燕;于洪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鹏程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7/29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史旭泰 |
地址: | 11011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纹 铜管 护套 防火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波纹铜管外护套防火电缆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防火电缆具有特殊的防火性能,在火灾发生时不但自身不燃烧,不传播和扩大火情,而且要求在一定时间里能够正常送电,给抢救人们生命财产赢得足够的时间。传统的防火电缆结构是氧化镁矿物粉绝缘铜管做护套,虽然能起到防火作用,但存在制造长度短,接头难度大,特别是铜管成本高等许多缺点,近期人们开发了波纹铜管护套解决了制造长度受限问题,但是这种波纹铜管护套的防火电缆在轧纹过程中波纹铜管与内垫层材料存在硬接触,容易压伤内部绝缘。并且,这种防火电缆的耐火能力也有一定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防火效果好,可防止波纹铜管与内垫层材料硬接触的波纹铜管外护套防火电缆。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由电缆导体、电缆导体外的耐高温云母带和耐高温云母带外的绝缘层构成的绝缘线芯;绝缘线芯外为波纹管,其结构要点所述的波纹管和绝缘线芯之间设置有矿物粉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波纹管和电缆导体的绝缘层之间设置了矿物粉泥,实现了波纹管与绝缘层之间软接触,防止轧纹过程中压伤电缆导体的绝缘,特别是矿物粉泥在遇到火灾时能快速陶瓷化,起到防火墙作用。明显提高了电缆的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外护套、2为波纹管、3为玻璃丝布带、4为绝缘线芯、5为矿物粉泥、6为耐火填充绳、7为绝缘层、8为耐高温云母带、9为电缆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电缆导体9、电缆导体9外的耐高温云母带8和耐高温云母带8外的绝缘层7构成的绝缘线芯4;绝缘线芯4外为波纹管2,所述的波纹管2和绝缘线芯4之间设置有矿物粉泥5。
所述的矿物粉泥5和波纹管2之间设置有玻璃丝布带3;通过玻璃丝布带3的缠绕可使矿物粉泥5形成稳定的形状,便于电缆的生产及使用。
所述的矿物粉泥5可为耐火土(耐火土可由市场购置)。
如图2、图3所示,所述的绝缘线芯4可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
当绝缘线芯4多于或等于三根时,绝缘线芯4之间可设置耐火填充绳6。
所述的波纹管2外可设置外护套1。
所述的绝缘层7和外护套1均由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制成。
所述的耐火填充绳6由玻璃丝与岩棉绳组成。
本实用新型将多根铜丝绞合形成电缆导体9后,在电缆导体9外绕包耐高温云母带8,再挤包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做绝缘层7构成绝缘线芯4,并起到颜色标识作用;然后,将多根绝缘线芯4绞合成缆为一体,并且在绝缘线芯4之间加入耐火填充绳6,在成缆绞合后的绝缘线芯4外挤包矿物粉泥5;同时,在其外绕包三层玻璃丝布带3,确保电缆有一个稳定的圆形状态;在外面由紫铜板纵包成圆形,经氩弧焊接后,连续轧制成波纹状,在波纹管2外挤包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外护套1,这样就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制造过程。
当本实用新型遇到火灾时有三道防火层:第一道防火层是波纹管2,能抵抗1000℃及以下高温,第二道防火层是矿物粉泥5,矿物粉泥5遇火会快速陶瓷化,不但耐高温挡火,而且能降温,使电缆内部温度远低于外部火焰温度;矿物粉泥5与玻璃丝布带3组合还实现了波纹管2与绝缘线芯4之间软接触,避免了内部绝缘线芯4因轧纹受压损。第三道防火层是电缆导体9外绕包的耐高温云母带8。这三道防火层可有效保证电缆在遇火灾情况下正常安全送电3小时以上,给灭火和抢救人们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受限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鹏程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鹏程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85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