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肠内营养输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8603.5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8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月萍;王亿;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雷电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营养 输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
背景技术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一般常用药物为能全力或百普力,所应用的输液装置就是正常的输液器、输血器或独立的瓶装针刺管路。患者在输注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的问题:
1、静点不畅或管路堵塞的情况(最主要是鼻肠营养管那一段)。其原因主要是液体粘稠,肠内营养管过细,或者多次输注营养液后冲管不彻底,导致静点不通畅。临床护士经常需要用盐水间断冲管,在冲管过程中频繁的更换输液器很容易导致营养液的污染。
2、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最好使用恒温加热器对营养液进行加温,以防止病人由于液体过凉而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临床常用的恒温加热器需用墙壁的电源装置,限制了病人的活动空间。本发明改进和解决了肠内营养液在输注过程中导管不畅和堵塞、病人能自由改变体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简洁,利于护理操作的肠内营养输注器,以解决目前临床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所面临的难题,如:静点不畅或管路堵塞,液体的温度不恒定导致病人的腹泻及不适,由于不通畅需反复冲管而容易造成营养液的污染等。
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包括输注管路和疏通管路,所述输注管路的Y形第一管路接头的一端顺次连接第一调节阀、输液器接头、Y形的管路主支以及肠内营养管接头,Y形第一管路接头的另外两端通过管路连接穿刺针,分别穿刺肠内营养液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于所述生理盐水输液瓶和第一管路接头之间通过Y形的第二管路接头连接所述疏通管路,所述疏通管路于所述第二管路接头之后顺次连接第三控制夹、第二调节阀和所述管路主支,所述第一管路接头与第二管路接头之 间设有第二控制夹,所述第一管路接头与肠内营养液的穿刺针之间设有第一控制夹。
其中,所述第一管路接头与第一调节阀之间连设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为便携加热器。
其中,所述第二调节阀和所述管路主支之间连有三通。
本实用新型的肠内营养输注器对患者无任何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使患者能顺利输注肠内营养液,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患者营养的供给,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同时减轻了医护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肠内营养管接头;2-管路主支;3-三通;4-输液器接头;5-第一调节阀;6-加热器;7-第一管路接头;8-第一控制夹;9-穿刺针;10-肠内营养液;11-生理盐水;12-第二控制夹;13-第三控制夹;14-第二调节阀;15-第二管路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以及特点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以下将列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肠内营养输注器的输注管路包括顺次相连的Y形第一管路接头7、加热器6、第一调节阀5、输液器接头4、Y形的管路主支2以及肠内营养管接头1。Y形第一管路接头7的另外两端,通过管路连接穿刺针9,分别穿刺肠内营养液10和生理盐水11的输液瓶。加热器6为便携的一次性加热器,输液管路绕设于该加热器6上,以便加热液体。
于生理盐水11输液瓶和第一管路接头7之间通过Y形的第二管路接头15连接疏通管路。疏通管路于第二管路接头15之后顺次连接第三控制夹13、第二调节阀14、三通3和管路主支2的一端。第一管路接头7与第二管路接头15之间设有第二控制夹,第一管路接头7与肠内营养液10的穿刺针9之间设有第一控制夹8,以控制管路的启闭。所述三通3具有三个端口,可以控制三个端口中的任意两个连通。
在输注肠内营养液之前,连接好各管路,排尽管路内的空气,关闭所有调节 阀和控制夹后,将肠内营养管接头1连接到肠内营养管。先通过带有加热器6的管路输注生理盐水11,打开第二控制夹12,控制第一调节阀5,缓慢输注。当病人适应之后,将第二控制夹12关闭,打开第一控制夹8,输注肠内营养液10(在首次输注时应注意缓慢滴注)。在输注结束后,关闭第一控制夹8,打开第二控制夹12,再用生理盐水将管路内的营养液全部冲进管内后再冲管10分钟,方可更换下一瓶营养液或停止输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86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