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动型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0664.5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7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姚运仕;赵万香;段宗涛;郑晓波;杨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B60Q11/00;B60R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林兵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商用 后视镜 盲区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尤其是一种主动型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商用车在应用时,由于车上后视镜存在的视觉盲区问题,使得一些人利用这一点,通过盲区进入车厢进行偷盗,由此给车主造成了财产损失。另外,当车主进行一些操作(如倒车等)时,由于后视镜的盲区而无法知道车后面的真实情况,因此造成了一些事故,不可避免地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研究一种主动性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对于避免车主经济上的损失或车祸事故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型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该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后视镜盲区引起的被盗问题,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后视镜盲区而导致驾驶员不知道车后的真实情况从而引发的事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信息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主动型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摄像头、监控主机、显示器和警示显示屏;其中,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的数目至少为4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在商用车外部,摄像头的数目至少为4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在商用车外部;监控主机和显示器均安装在商用车的驾驶室内,警示显示屏安装在商用车的尾部;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摄像头、显示器和警示显示屏分别与监控主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方案:
所述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的数目为4个。
所述摄像头的数目为4个。
所述主动式红外线探测装置采用被动式红外探测器KS-300DLT。
所述摄像头采用微型车载摄像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选用成熟元件,成本低且技术稳定;整体结构设计简单,易实现,操作简便。
2、使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后视镜盲区引起的经济损失问题,保证车主的物品安全。
3、可实现对商用车的全方位监控,并可即时将车的整个情况显示在驾驶室里的显示器上,消除了常规操作的盲区,并通过警示显示屏提醒车后面的人,减少了因操作盲区或视角遮挡引起的事故。
以下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动型商用车的后视镜盲区监控系统,包括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摄像头2、监控主机3、显示器4和警示显示屏5;其中,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的数目至少为4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在商用车外部,摄像头2的数目至少为4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在商用车外部;监控主机3和显示器4均安装在商用车的驾驶室内,警示显示屏5安装在商用车的尾部;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摄像头2、显示器4和警示显示屏5分别与监控主机3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主动式红外线探测装置1采用被动式红外探测器KS-300DLT。摄像头2采用微型车载摄像头。监控主机3包括DVR(数字硬盘录像机)主板、CPU、内存、大容量硬盘(250G)、视频采集卡和电源。显示器4采用LED液晶显示屏。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和摄像头2均设置有4个;
实际使用时,4个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和4个摄像头2左右对称布置在商用车外部,其中,车头上有2个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和2个摄像头2,其余设置在车尾上,保证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和摄像头2都能够覆盖车辆后视镜盲区形成无死角覆盖;将监控主机3和显示器4安装在驾驶室内,将警示显示屏5安装在车辆的尾部;沿车辆对称设置的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1以及4个摄像头2结合监控主机3、显示器4和警示显示屏5,形成了对整个车的无盲区和无死角监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06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