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探伤设备防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1068.9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8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穆怀敬;李超;关自刚;王秉军;王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F16P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伤 设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钢管非正常运行时撞击设备的装置。
背景技术
探伤设备是对钢管进行逐支非破坏性检验的设备,其精密程度极高,如果钢管不能正常被辊道运送至设备内,势必会造成设备其内部结构的损坏,影响其检测效果。生产中经常出现由于上道工序的种种原因的失误,造成两支或两支以上的钢管同时被置于探伤机前的辊道上,如未及时发现,两支钢管就会同时进入探伤机,对探伤设备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结构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钢管非正常运行时撞击设备的装置,以利于确保只有一支钢管进入探伤设备,避免两支钢管同时进入探伤设备,对设备造成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探伤设备防撞装置,其中:该防撞装置的结构包括有形状相同的二固定框架、连接板、底板,所述二固定框架分别垂直连接在二底板的相对应一侧,所述二固定框架之间的两侧分别通过连接板连接,在所述二固定框架上分别设有直径为300mm的圆通孔,所述二底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螺栓孔,在二固定框架与二底板相对应的连接处至少设有一对增加强度的拉筋。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使用该防撞装置,避免两支钢管同时进入探伤设备,造成探伤设备的损坏。当生产外径小于180mm的钢管时,插入活动插板;当生产外径大于180mm的钢管时,撤出活动插板,以达到只允许一支钢管进入探伤设备的目的,杜绝了两支钢管并排进入对探伤设备造成的危害。减少了大量的备件费用及检修费用,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实现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盘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插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盘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中:
1、固定框架 2、连接板 3、底板 4、圆通孔 5、螺栓孔6、拉筋 7、拉手 8、活动插板 9、活动插板的圆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装置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探伤设备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的结构包括有形状相同的二固定框架1、连接板2、底板3,所述二固定框架1分别垂直连接在二底板3的相对应一侧,所述二固定框架1之间的两侧分别通过连接板2连接,在所述二固定框架1上分别设有直径为300mm的圆通孔4,所述二底板3的两侧分别设有螺栓孔5,在所述二固定框架1之间设有活动插板8,在二固定框架1与二底板3相对应的连接处至少设有一对增加强度的拉筋6。使用时,将将螺栓拧入防撞装置的底板3上的螺栓孔5内,并固定在探伤设备前面的辊道上。
在活动插板8的上部设有拉手7,活动插板8上设有200mm的圆通孔9。根据所需探伤钢管的外径的大小,确定是否使用活动插板8,以达到避免两支钢管同时通过该防撞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探伤设备防撞装置功能是这样实现的:
该探伤设备防撞装置选用两块30mm厚、500mm长、400宽钢板和两侧同样厚度的500mm长、40mm宽的钢板焊接而成。在两块500mm长、400宽钢板上相同位置开300mm直径的圆孔制成固定框架1,500mm长、40mm宽的钢板两侧开出螺栓孔5制成底板3。所述插板8即为长450mm、宽300mm、30mm厚的钢板,在钢板上开200mm的圆孔,插板8的上方安装一个拉手7。这就构成了一种防止钢管非正常运行时撞击设备的装置,此装置安装在探伤设备入口端。此装置的特点即通过活动插板8的在线、离线,当生产外径小于180mm的钢管时,插入活动插板8;当生产外径大于180mm的钢管时,撤出活动插板8。可控制不同外径的钢管只能通过一支产品大纲上生产的钢管,从而挡住两支及以上数量并排通过的钢管,起到了保护探伤设备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上杜绝了两支钢管并排进入对探伤设备造成的危害。减少了大量的备件费用及检修费用,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10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