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固检查井井盖基座的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3589.8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6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闫雷柱;张荣;李建设;刘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建华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固 检查井 井盖 基座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固检查井井盖基座的构造,属于城市道路工程及管线工程领域,特别涉及加固检查井口防止周围路面损坏的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下布设有各种地下管线,管线在地下埋设需要有一定的安全间距,全部埋设在人行道下人行道的宽度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289-98规定,“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应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污雨水排水等工程管线可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将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各种管线每隔一定距离需要设置检查井,以便于检修。现行的国家给水排水标准图集《06MS20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检查井,检查井井盖的基座是采用水泥砂浆座浆放置在砖砌检查井筒上的,基座周围铺筑路面,井盖盖在基座上,检查井盖与路面平齐。布置在机动车道的检查井盖不断受到车辆的碾压,井盖和基座一般是采用球磨铸铁制造的,强度较高,而座浆的砂浆和砖砌井筒的强度降低,长而久之巨大的冲击力会使砂浆破碎,砖砌的井筒冲击磨损,井盖位移推挤路面,检查井周围路面出现破碎现象。《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局部修订版)规定,“设置在主干道上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其目的就是防止检查井受到车辆碾压井盖下沉和路面损坏。检查井井盖下沉和周围路面损坏都会影响行车舒适和行车安全,这是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固检查井井盖基座的构造,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对检查井井盖基座加固,圈梁与检查井筒浇筑在一起,有较高的强度,克服了现有技术采用砂浆座浆强度低的缺陷。基座采用螺栓固定在圈梁上,在车辆碾压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不会产生位移推挤路面,解决了现有技术容易出现检查井盖下沉和周围路面破碎的问题。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检查井口周围路面的损坏,保证行车舒适和安全,减少路面及检查井的维修费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一种加固检查井井盖基座的构造,主要包括井盖1、基座2、圈梁3、螺栓4、调节螺母5、固定螺母6、钢筋笼7,其特征是:所述的基座2采用螺栓4、调节螺母5、固定螺母6固定在圈梁3上。圈梁3为圆环形,采用混凝土浇筑,螺栓4的下部伸入圈梁3内,圈梁3内布设钢筋笼7,螺栓4与钢筋笼7焊接在一起,基座2在圈梁3上的高低位置,可通过调节螺母5和固定螺母6调整。圈梁3是采用混凝土现浇在井筒上的,两者结合牢固,在车辆的冲击下不易造成路面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示意图;
图2为检查井口局部详图。
图中:1-井盖,2-基座,3-圈梁, 4-螺栓,5-调节螺母,6-固定螺母,7-钢筋笼,8-井筒,9-道路底层,10-道路基层,11-道路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见图1,现行的国家给水排水标准图集《06MS20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检查井,无论检查井下部尺寸多大,井盖都是φ700mm,靠近路面部分的井筒都是内径φ700mm,井筒采用240mm砖砌。施工时要控制好井筒8的砌筑标高,在井筒8砌筑到道路面层11设计标高减去基座2的高度,再减去200mm时停止砌筑。
钢筋笼7由环状筋和辐射状箍筋组成,环状筋采用φ12钢筋,辐射状箍筋采用φ8钢筋,辐射状箍筋靠近井筒8的一侧间距100mm,钢筋笼7保护层30mm。螺栓4采用φ14钢筋制作,长230mm,上部50mm范围套丝,螺栓4数量为四个,呈十字对称与钢筋笼7的辐射状箍筋焊接。调节螺母5和固定螺母6采用M14的螺母。
将制作好的钢筋笼7放置在砌好的井筒8上,在要浇筑的圈梁3内外支设模板,模板可以采用钢板制作,内模直径为井筒8的直径,即700mm,外模直径为内模直径加上480mm,即1180mm。先将调节螺母5拧在螺栓4上,再将基座2的安装孔对准螺栓4,基座2支承在调节螺母5上,调整调节螺母5使基座2的顶面与道路面层11的设计标高吻合,用固定螺母6将基座2固定牢,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圈梁3,圈梁3高200mm,细部构造见图2。待混凝土到达强度后即可施工道路底层9、道路基层10和道路面层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建华,未经刘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3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炭电极螺纹加工专用除尘装置
- 下一篇:数控立车主轴液压卡盘防漏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