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利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4051.9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8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黄前明;汪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科达自动化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3/04;C10L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王荷英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利用 天然气 分子筛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利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装置,用于天然气井站或加气站的天然气脱水。
背景技术
从地下采出的天然气往往含有硫、水等很多杂质质。有些杂质(如硫等)会造成设备及输送管道的腐蚀,而水的存在会降低天然气的输送能力,影响天然气的使用质量。因此在天然气输送前需要对天然气进行一系列的除杂质处理,除水一般采用分子筛脱水法。分子筛脱水过程需将天然气经压缩机增压、空预器降温至50℃左右,入分子筛吸附塔,其中水分被分子筛吸附后,干天然气从吸附塔出口排出。分子筛需定时或不定时地通往高温气体进行再生;传统的分子筛再生是引出产品干天然气作为再生气,将50℃左右的产品干天然气加热至230℃左右,通入吸附塔进行再生,需要的能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装置,减小分子筛脱水再生的能耗。
余热利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装置,包括压缩机、空气预器(即空气预热器)、分子筛吸附塔和电加热器,以管路连成系统,分子筛吸附塔设有吸附气进口阀、吸附气出口阀、再生气进口阀和再生气出口阀;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依次与空预器、吸附塔的吸附气进口阀相连接,压缩机的出口同时还通过压缩机出口阀依次与电加热器、再生气进口阀相连接;所述吸附塔的再生气出口阀通过管路与压缩机进口端相连接。
设有两个并联的分子筛吸附塔,所述两个并联的分子筛吸附塔分别设有各自的吸附气进口阀、吸附气出口阀、再生气进口阀和再生气出口阀。
所述的压缩机、空气预热器、分子筛吸附塔和电加热器集成安装在同一个撬座上。
本分子筛脱水装置采用压缩机出口的增压天然气(约100℃)作为再生气,将增压后温度较高的天然气引出,直接加热后作为再生气通入分子筛吸附塔,提高了再生气的初始加热温度,有效利用了压缩机出口天然气的余热,减少再生气的加热能耗,节约能源,本装置零排放,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余热利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装置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2—吸附塔,3—空预器,4—电加热器,5—压缩机,F—压缩机出口阀,F1、F1’—吸附气进口阀,F2、F2’—再生气进口阀,F3、F3’—吸附气出口阀,F4、F4’—再生气出口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压缩机5、空气预热器3、分子筛吸附塔1、分子筛吸附塔2和电加热器4,以管路连成系统;分子筛吸附塔1设有吸附气进口阀F1、吸附气出口阀F3、再生气进口阀F2和再生气出口阀F4;分子筛吸附塔2设有吸附气进口阀F1’、吸附气出口阀F3’、再生气进口阀F2’和再生气出口阀F4’;压缩机5的出口与空预器3连接,空预器3的出口同时连接吸附气进口阀F1和吸附气进口阀F1’。另外,压缩机5的出口还通过压缩机出口阀F与电加热器4连接,电加热器4的出口同时连接再生气进口阀F2和再生气进口阀F2’;再生气出口阀F4和再生气出口阀F4’通过同一管路与压缩机5的进口端相连接。上述压缩机5、空气预热器3、分子筛吸附塔1、分子筛吸附塔2和电加热器4集成安装在同一个撬座上,形成一体的撬块装置。
两个分子筛吸附塔通过阀门切换交替使用,其中一个吸附塔进行吸附程序时,另一个吸附塔再生脱附备用。
从压缩机5出来的天然气的温度为100℃左右,引出后经加热器4升温至230度左右,温度差为130℃左右。 这样比传统从50℃加热到230℃减少了50℃温差的加热量。
本装置的吸附和再生如下为两条线路:
吸附线路为:天然气→压缩机5→空预器→阀F1(或阀F1’)→分子筛吸附塔1(或2)→阀F3(或阀F3’)→干天然气外输。
再生线路为:压缩机5→阀F→电加热器4→阀F2’(或阀F2)→分子筛吸附塔2(或分子筛吸附塔1)→阀F4’(或阀F4)→压缩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科达自动化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科达自动化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40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