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取热器取热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7171.4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8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燕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12;C10G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取热器取热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外取热器取热单元。
背景技术
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加工重质油时再生器热量都会过剩,都需要设置取热设施取出过剩热量,以维持再生系统正常操作。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取热设施有内取热和外取热。内取热是将取热管设在再生器内部,在取热管内通入除氧水通过产汽取走热量。内取热的优点是投资少,不用增压风操作成本低;不足是热负荷不能调节,取热管环境温度高(环境条件苛刻)。一般装置都要求取热器能够调节使装置对原料油有较大的适应性,因此现在装置较少全部采用内取热。外取热器是将热催化剂引出再生器,将催化剂冷却降温后再返回再生器,通过控制催化剂循环量、控制催化剂冷后温度来调节取热负荷,用于满足装置对取热及调节的要求。兼于外取热器具有较好的调节性目前在各炼油厂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大型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多采用下流式密相外取热器,几乎都产生中压蒸汽;有的装置热水系统采用自然循环,有的装置热水系统采用强制循环。有的外取热器冷催化剂出口安装滑阀,用滑阀控制外取热器负荷;也有的外取热器不设滑阀,出口冷催化剂用压缩空气提升返回再生器,用提升风量控制外取热器负荷。
CN2105657U专利为了提高取热管的取热能力在取热管外侧设置翅片,CN2515637Y专利在取热管外侧设置钉头,并在多台工业装置外取热器上应用,达到了提高取热能力、缩小设备体积的目的。目前工业外取热器现状是:取热管的翅片只有1种规格,由于外取热器上部催化剂温度高(700~680℃),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传递热量较多,热强度高;下部催化剂温度低(450~500℃),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传递热量较少,热强度低;取热管上部、下部热强度不均匀,甚至上部热强度超过安全限定值导致取热管上部位置破裂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强度更均匀的取热单元设备,避免取热管上部热强度过高导致取热管破裂损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套管式取热管和加强传热元件,套管式取热管外侧设置2~6段加强传热元件,加强传热元件设计为2~6种规格,每段加强传热元件采用1种规格,其中取热管上部采用“低”加强传热元件,中部采用“中”加强传热元件,下部采用“高”加强传热元件。
进一步,加强传热元件是翅片,或是钉头或是异型钉。
进一步,“低”加强传热元件的高度是5~25mm或上部不设置加强传热元件,“中”加强传热元件的高度是10~30mm,“高”加强传热元件的高度是15~50mm。
高温催化剂从外取热器上部进入,首先与低翅片取热管接触,由于面积的减少使传递热量减少,抵消由于热催化剂温度高导致的热强度过高,使热强度更接近平均值;中等温催化剂在外取热器中部与中等高度的翅片取热管接触;在外取热器下部较低温度的催化剂与高翅片取热管接触,由于面积的增加使传递热量增加,抵消由于催化剂温度低导致的热强度过低,使热强度更接近平均值。这样使取热管上中下热强度趋于均匀。
本实用新型优点及创新点:设计2~6种规格翅片,根据外取热器上中下不同的温度环境采用不同的翅片规格。
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是:使取热管上中下热强度更均匀,避免取热管上部热强度过高,超过安全限值导致取热管破裂损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外取热器取热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提供了一种外取热器取热单元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取热单元包括套管式取热管和翅片,取热管1采用套管结构,外侧设置3段翅片;翅片设计为3种规格,上段翅片2高度15~25mm,中段翅片3高度20~30mm,下段翅片4高度30~40mm。取热管1由导向架5导向及固定。
参见图1,流化介质自分布器6进入,高温催化剂从入口管7进入外取热器8,在外取热器8内高温催化剂首先与取热管1的上段翅片2(高度15~25mm)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然后中等温度罐催化剂与中段翅片3(高度20~30mm)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最后较低温度的催化剂再与下段翅片4(高度30~40mm)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冷却后的催化剂自出口管9排出。除氧水自取热管的内管进入,然后反转至外管与壳体中的催化剂进行热量交换,使部分除氧水汽化,汽水混合物从外管顶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燕,未经李小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7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元件叉片式运送装置
- 下一篇:链夹元件校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