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给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7855.4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0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红亮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1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给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给水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能够在野外简陋的条件下保证饮水安全的便携式给水装置。
背景技术
自吸式五级过滤纯水机,原水经三级前置予处理的过滤后(详见产品配置),再进入第四级逆渗透膜过滤,由于逆渗透膜的孔径仪0.0001微米,一个细菌要缩小4000倍、传染性病毒也要缩小200倍以上才能通过,因此水中所有细微不纯的杂质、可溶性固体、细菌及病毒,都无法通过高精度的逆渗透膜。逆渗透膜将纯净水与其它杂质及污染物分离,有害物质由浓水口排出。用水时打开鹅颈龙头,纯水经第五级后置抑菌活性炭滤芯流出即可饮用。整个制水过程均自动控制。采用逆渗透技术制成的纯净水是不含细菌、有害物质的活化水,富含氧气并有良好的口感,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溶解力,能活化细胞及内脏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在市面上还没有出现一种能够在野外简陋的条件下,采用逆渗透原理喝到纯净的饮用水的设备,目前的逆渗透净水机由于设备比较大,一般都是家庭或者办公使用这种净水机,不便于携带,尤其在野外的条件下,必须随身携带大量的饮用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这种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增加了人们自身的负重,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携带方便,取水方便,能够保证人们在野外饮用水安全的便携式给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给水装置,包括逆渗透过滤净水机,还包括便携式箱体,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固定设置在便携式箱体内部,便携式箱体内部还设置有逆变电源器,逆渗透过滤净水机通过逆变电源器与电源连接,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与外置软体水袋连通,该逆渗透过滤净水机还与设置在便携式箱体上的外置水龙头连通。
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通过支撑架固定设置在便携式箱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将逆渗透净水机安装在便携式箱体内部,这样在野外的条件下非常便于携带,只要通过一些装载工具进行运输即可,本装置中采用的软体水袋,在没有装水的时候不会占用很大的地方,也便于携带,箱体上的水龙头通过水管与逆渗透净水机连通,便于饮用水的方便取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还包括便携式箱体1,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固定设置在便携式箱体1内部,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通过支撑架5固定设置在便携式箱体1内部。
便携式箱体1内部还设置有逆变电源器2,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通过逆变电源器2与电源连接,所述的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与外置软体水袋4连通,该逆渗透过滤净水机6还与设置在便携式箱体1上的外置水龙头3连通。
采用便携式箱体,软体水袋这些设备,都是非常便于携带的设备,尤其是软体水袋在没有装水的时候可以进行折叠,大大的缩小了占用的空间。当人们在野外需要饮用水时候,可以通过软体水袋进行取水,取水完毕后通过水管与逆渗透净水机连通,软体水袋里面的水通过水管输入到逆渗透净水机,经过逆渗透净水机的净化后通过箱体上的外置水龙头取水饮用。
逆渗透净水机采用五级过滤技术,各级滤芯介绍:第一级过滤:5μm PPF熔喷滤芯,俗称PP棉规格:10英寸(25.4厘米)。过滤精度:5微米处理水量:约6吨·功能:可有效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胶体,悬浮物等较粗的固体杂质。
第二级过滤:颗粒活性碳滤芯,俗称UDF/GAC。规格:10英寸(25.4厘米)处理水量:约12吨,建议6个月更换。功能:颗粒状的高吸附性活性碳,可有效吸附水中的余氯、臭味、异色等物质。
第三级过滤:1μm PPF熔喷滤芯,俗称PP棉·规格:10英寸(25./4厘米)·处理水量:约12吨,建议6个月更换·功能:加强对铁锈、泥沙、胶体、悬浮物等较粗的固体杂质的过滤,防止进入RO膜和泵,延长其的使用寿命。
第四级过滤:RO逆渗透膜·功能:孔径为0.0001微米的逆渗透膜,可有效去除水中细菌、毒素、重金属离子、盐份等有害物质。
第五级过滤:后置远红外滤芯·规格:10英寸(25.4厘米)/1/4英寸出水口·处理水量:约12吨,建议6个月更换、采用多种无机矿物质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红亮,未经陈红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78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碰撞缓冲装置
- 下一篇:带预充电路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