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0532.0 | 申请日: | 201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4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明;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部 防水 防尘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附件,尤其是一种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气设备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电连接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特殊场合下,要求电连接器的尾端(进线端)具备防尘、防水功能及长期在户外使用的耐候性,其中用于电动汽车控制盒设备上的低压信号连接器就是其中的一种。该连接器包括圆筒形的壳体及螺纹装配于所述壳体尾部的压紧螺帽,所述壳体内于尾端处设有封线体,压紧螺帽的尾端处设有内翻沿,接线时,对应的线束首先经过所述封线体后再进入金属壳体,然后通过所述压紧螺帽来压紧封线体,从而实现连接器尾端处的密封。上述结构在连接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所述封线体与壳体之间无相应的密封结构,因此其封线体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能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要求;另外,由于所述封线体与壳体之间无止旋结构,因此封线体在受到扭力后相对于壳体转动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而封线体相对壳体的转动则会直接破坏线束与连接器的接触件之间的连接,最终导致电路的非正常断开,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短路事故;再者,上述连接器的封线体上的供线束通过的过线孔均预设为等径的通孔,且与对应的导线之间无相应的密封结构,封线体受到压紧螺帽的轴向挤压后由于变形尚能与壳体之间保证一定的密封性,而封线体的过线孔与对应线束之间的配合处的密封条件尤为恶劣,尤其是在一些不需要全部过线孔同时被启用的场合,多余的过线孔本身便破坏了连接器尾部的密封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尾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及压紧螺帽,所述壳体内于尾部同轴装配有封线体,所述封线体上设有过线孔,所述压紧螺帽螺纹装配于壳体的尾端处且于后端设有内翻沿,所述封线体的后端具有前大后小的锥台形段并于该锥台形段上套设有衬套,衬套的内孔的前端为与所述锥台形段的外形吻合的锥孔,压紧螺帽的内翻沿与衬套的后端顶紧配合。
所述封线体上于其锥台形段之前设有密封环并通过该密封环与壳体密封配合。
所述封线体和壳体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键和键槽止旋配合。
所述过线孔的孔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内凸出的凸沿。
所述过线孔内设有能刺破的隔层且过线孔的两端之间被所述隔层隔断。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的封线体的后端具有前大后小的锥台形段,压紧螺帽的内翻沿与封线体之间设有衬套并在衬套的前端设有与封线体上的锥台形段吻合的锥孔,因此在接线时可通过旋动所述压紧螺帽来驱动衬套向前移动,衬套在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对封线体施加的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前压紧封线体并促使其沿径向发生形变(向外鼓起),从而改善封线体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另一部分沿径向挤压封线体的锥台形段,从而可促使封线体压紧对应的线束,改善封线体与线束之间的密封性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解决了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尾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尾部防水防尘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具有壳体1,壳体1呈圆筒形并于尾部装配有封线体2,封线体2包括位于前端的圆柱形段及位于后端的圆锥台形段,封线体2通过其前端与设于壳体1内的绝缘体3限位配合并于其圆柱形段上设有一凸键4,壳体1的内壁面上设有与凸键4对应的键槽,封线体2与壳体1之间通过凸键4和键槽止旋配合。另外封线体的外周面上于凸键4的前方处设有两个密封环10并通过密封环与壳体密封配合,本实施例中,密封环10均一体设于封线体上,壳体1的尾端处螺纹装配有压紧螺帽5,压紧螺帽5于其后端处设有内翻沿,压紧螺帽5的内翻沿与封线体2的后端之间隔设有衬套6,衬套6的前端具有一锥孔,该锥孔的形状与封线体2的锥台形段的外形吻合,封线体2的锥台形段嵌装于衬套6的锥孔内。封线体2上设有过线孔7,过线孔7用于供对应的线束穿过以与通过绝缘体3设于壳体1内的接触件8连接,过线孔7的内壁面上前后方向布设有沿径向内凸出的凸沿,从而使得过线孔形成糖葫芦形,凸沿用于与对应的导线的外皮密封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封线体2与导线之间的密封性能,过线孔7内设有隔层9,本实施例中,各过线孔7内的隔层9均设于其后端处,隔层8在初始状态下将对应的过线孔隔断,在接线时,可根据进线的数量将对应数量的过线孔内的隔层刺破,从而过对应的导线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0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