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1464.X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4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何宁;周江;廖欣;邓德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9/00 | 分类号: | G01J9/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同源 相干 探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干光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激光的问世与声光技术的发展,使得相干光通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干光通信因其具有灵敏度高、中继距离长、选择性好、多种调制方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跨洋通信、沙漠通信、星间通信等民用和军事领域。在目前的相干光探测系统中,一般采用异源(参见图1)或同源分光(参见图2)方式,随后通过光学透镜组合将两路激光整合,并使两束激光重合后进行同向传输,最后再由光电检测器完成光电信号变换得到电信号。图1所示异源相干探测方式要求接收端(本地端)光源和发射端(远端)光源在频率和相位上要严格匹配;因此对激光器的频率稳定性要求极高,因而限制了相干光通信与探测应用;图2所示同源分光相干探测方式虽然是一个激光器,但采用分光,使参与光调制的功率明显降低,且光路结构复杂,共轴调整难度增加,多重光学界面反射,将导致光功率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系统光路结构、提高激光利用率、以及增强光学匹配性能的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包括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斑均匀化器件、声光调制器、光学透镜和光束准直器;激光器产生连续的激光光束在光斑均匀化器件中进行均匀化,让其光斑的大小和形状符合声光调制器的有效光孔以及功率分布的均匀性;均匀化后的激光光束和外部输入的射频电信号在声光调制器中相互作用实现布拉格衍射,保证声光调制器的入射光与衍射光的偏振态一致,光调制后形成的0级光斑和1级衍射光斑分别构成相干光通信的参考光和信号光;参考光和信号光经过光学透镜的聚焦和光束准直器处理后,将两束光斑进行平行传输合路送到光电探测器中完成光电信号变换。
上述系统中,所述激光器最好选用单频激光器。
上述系统中,所述光束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之间既可以通过空间传输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光纤进行连接。但为了能够保证到达光电探测器的两路光信号满足相干光探测要求,减小偏振波动和背景光噪声影响,光束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之间最好通过保偏光纤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系统光路构成简单,性能稳定,功率损失小;
2.采用声光器件实现声光信号处理,增强系统对信号的选择作用;
3.利用声光衍射效应实现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提高接收灵敏度,有效抑制噪声,提高系统对信号的分辨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异源相干探测系统框图;
图2为同源分光相干探测系统框图;
图3为实用新型一种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激光同源共束相干探测系统,主要由激光器、光斑均匀化器件、声光调制器、光学透镜、光束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组成。激光器经过光斑均匀化器件与声光调制器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外部输入的射频电信号与声光调制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声光调制器的输出端与光学透镜的入射面相对,光学透镜的出射面与光束准直器的输入端相对。光束准直器的输出端与光电探测器相连。
由于激光器线宽、功率稳定性对相干探测性能影响很大,窄线宽光源有较高的频率精度,对改善相干探测的信噪比和提高探测稳定性有利;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器选用波长为532nm、功率输出为50mW、线宽为30MHz的单频激光器。与之相应的是,选取中心波长为400MHz,带宽为200MHz,衍射角为43mrad的声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主要完成信号的调制(幅度、频率、相位)。在选用的声光调制器中,若采用正常态布拉格衍射的声光调制器,则声光调制器输出的衍射光与输入的入射光的偏振态直接一致;若为反常态布拉格衍射的声光调制器,则声光调制器输出的衍射光与输入的入射光的偏振态不一致,此时需要通过一个偏振控制器来让入射光与衍射光的偏振态一致。所述光束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之间既可以通过空间传输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光纤进行连接。但为了能够保证到达光电探测器的两路光信号满足相干光探测要求,减小偏振波动和背景光噪声影响,光束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之间最好通过保偏光纤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14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